冰天雪地里的士兵突击
——记者亲历陆军第16集团军某特战旅“百人突击队”冬训

撰文/记者 刘建伟 摄影/朱小虎 特约记者 杨再新

迎面撞上冬训“魔鬼周”,有幸成为“百人突击队”的第101个队员

1月13日,迎着纷飞雪花,记者来到驻东北寒区最北的特战部队——代号“血狼”的陆军第16集团军某特战旅。听说记者一路参加冬训没怎么掉队,“百人突击队”队长崔迎彬半开玩笑说,你上我们“百突”试试啊!

记者接受了崔队长的挑战。第二天,突击队将迎来最残酷的冬训“魔鬼周”,冬训课目让人望而生畏:5公里寻找目标点、10公里雪地强行军、极限体能……

雪野突击,一往无前。
 
特战尖兵暗夜突袭。
 
女子特战队低姿匍匐,隐蔽接敌。

扛圆木训练,两名特战队员扛着70公斤重的圆木,要在雪地上奔袭两公里。在-30℃的极寒天气下,奔走在满是冰雪的路上,哧溜哧溜直打滑不说,刺骨的寒风像刀片一样吹得脸生疼。中队长徐海晨前不久在训练中左小臂意外骨折,打了4枚钢钉至今未移除。左臂不能发力,他扛圆木时没法换肩,硬挺着用右肩扛。脑袋一直向左倾斜,汗水都汇集到左耳上,很快成了冰碴……

冰如铁,风如刀。扛圆木、搬运弹药箱、手推猛士车……一天下来,体力消耗巨大。更大的考验是,下一个训练课目是什么,练到什么时候结束,考核组始终不告诉大家。

在冰天雪地里摔打成长,先把自己“摔”疼,而后才能把敌人“打”痛

1月15日,三九第八天。早上推开房门,大风刮得雪花四处乱窜,远处传来风刮过树木山谷的呼啸声。

早饭后,队长崔迎彬决定:临时调整训练计划,今天组织雪野射击训练!

趴在地表温度为-31℃的雪地上,白毛风“嗖嗖”刮来,身穿厚棉衣的记者很快被冻得瑟瑟发抖。身边的中士邹德邦眉毛上已挂了一片霜花,但他还是一动不动瞄向远方。

伴随着1个多小时的“砰砰”枪响,射击训练结束。紧接着,又是一次5公里越野。等到官兵满身是汗、满脸冰霜停在一座楼房前时,高空索降训练开始。

一次滑降训练中,由于锁紧装置意外松动,旅政治部副主任郭继龙身体瞬间失去控制。关键一瞬,他用右臂死死夹住绳子,才减慢了速度。等到官兵冲过去时,郭继龙右侧迷彩服被摩擦的热量烧糊,绳子磨进了肉里……

特殊的战场,需要特殊的技能。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脚踏雪板、手持步枪,从雪坡上一冲而下,半路一个漂亮的转弯急停,在运动中据枪、瞄准、射击,动作一气呵成,个个枪响靶落。

“不摔几十、上百个跟头,练不成‘雪上飞’。只有先把自己‘摔’疼,而后才能把敌人‘打’痛。”崔队长将“摔打”二字拆开这样加以阐释。

极寒天气冻不住手脚更冻不住思维,战场上要做一颗“会思考的子弹”

白茫茫的世界里,一队官兵正奔袭在林海雪原。

特战课目比武现场,特战队员肩扛圆木冲向2公里外的终点。
 
面对生疏地形,特战小分队队员驾驶着全地形车向“敌”指挥所快速机动,到达后快速展开行动。
 
官兵们在雪窝棚里听到集合哨声,立即穿戴整齐,迅速出发。

经过20公里冰山雪路强行军,他们浑身是汗、一身冰碴到达目的地。此时,一座废弃的监狱呈现在眼前,墙高壁厚,四周还有铁丝网,里面的建筑纵横交叉,结构复杂。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考核组就公布训练内容:城市反恐作战对抗演练。12名队员作为蓝方固守监狱,36名队员担任进攻的红方。

蓝方进入监狱很快消失不见踪影。几分钟后,随着“轰轰”爆炸声响,大门处冒出浓烟,红方投掷发烟弹开始攻击。红方使用无人机和红外热成像仪对蓝方官兵的位置进行定位后,果断采取背后多个窗口同时攻击。

激烈的枪声回荡山谷间。在楼顶索降破窗歼“敌”的同时,红方队员突破大门冲进楼内。仅仅3分多钟,蓝方的12名队员就已悉数被“歼”。

现地复盘中,戴播等几名士官对楼顶索降、踩绳攀登等进攻方式又有新的思考,反复进行操练,比如突遇敌情,人悬在半空,如何一手固定身体,一手出枪射击…… “平时多攻克一个难题,战时就多一分胜算!”

看着一张张在林海雪原迎风斗雪的青春脸庞,记者坚信,冬训场上的下一场战斗将更加精彩!

编辑/宋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