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护鹰人”
——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机务大队机务兵的故事

摄影并撰文/特约记者 刘应华 通讯员 武嘉伟 崔保亮

作风催生质量,质量保障安全,机务官兵们以良好的维护作风筑起一道道可靠的飞行安全屏障。
 
安全监察室主任王林(右)在机务大队干着一份“得罪人”的工作,就是在保障现场拿着相机到处“找碴”。
 
精细准确,追求极致,是一级军士长赵运德推崇的境界。

清晨5时,祁连山下某军用机场,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机务大队官兵进场,拉开了一天机务保障的序幕。7时30分,东方天际被朝霞染红,机务人员整齐列队,迎接飞行员接收战机。当一架架战机身披彩霞飞越祁连山刺向天际时,静静伫立在机场上的机务兵,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该大队组建半个多世纪来,从齐鲁大地转战西北祁连,扎根戈壁荒漠,维护过8种机型,安全保障飞行34万余小时,147万余次起落。

一份承诺重如泰山

1959年4月23日,组建不满7年的机务大队,因地面检查疏忽,飞机空中出现重大故障,致使飞机坠毁……

教训,是用战友的生命换来的。“4·23”这个特殊的数字,永远地烙刻在机务大队每一名官兵的脑海里。“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战友生命!”这份承诺,比山还重。

这是机务兵的一个平常工作日。清晨,机务官兵最先进场,迅速展开准备工作。一会儿趴伏于机翼下、一会儿登机进座舱、一会儿钻进飞机进气道,检查调试、判读分析;起落架、发动机、无线电等各类检查仪依次“亮相”,油封车、加温车、电源车、冷气车、氧气车等各型装备轮番“上阵”,紧张有序地进行充添加挂……

镜头中,一双双眼眸明亮如炬,只有那些有信念、有担当的军人才会有这样的眼睛。

大队领导给我讲了一个故事:2013年10月9日,时任机械技师、二级军士长赵运德,正按照维护规程检查战机。抚摸油门操纵拉杆时,他眉头一紧。打开手电仔细查看,一条仅有0.1毫米、头发丝直径大小的裂纹出现在油门拉杆摇臂上,仿佛一条隐隐可见的铁线虫。操纵系统连接着飞机发动机、尾翼等部位,这条裂纹若不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宁可辛苦千万遍,决不让飞行员把丝毫风险带上天。”坚守机务维护一线25年,不知发现排除了多少故障和隐患,这名1991年入伍的老机务心里始终不忘这份承诺。

在机务大队,每年4月23日是雷打不动的队史教育日。每逢新兵入队、新干部下连,大队组织的第一次教育课更是必然要讲那次事故,必定要强调那个承诺。

“承诺,是靠忠诚使命的担当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捍卫着。”大队长黄国龙说。

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0年5月,时任大队修理厂军械分队分队长的叶忠清,在工作中左眼不慎碰到支架,造成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

飞来横祸,带给叶忠清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伤痛,更是事业的重创。部队的一些领导、战友,甚至亲友们都劝他转业。抉择时分,他彻夜难眠。

“我爱战鹰,它就像我生命的一部分!”内心几经斗争,叶忠清决定留在大队,继续与战友共同坚守。面对担心与质疑,他打趣:“瞄准不都是闭一只眼吗,我现在这样校靶反而更准了!”

话虽这样说,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重返岗位时,叶忠清甚至连最简单的检修动作都做不准。重新寻找视角感觉,调整检查技巧,恢复维修技术,从最简单的拆卸铆钉开始,新兵练半小时,他就练1小时,甚至更长。大半年坚持下来,他的双手长满了老茧,技术却恢复如初,成为一个传奇。

这已成为机场一景:官兵常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趴在机舱内,右眼紧贴校靶镜头,屏气凝神、双手缓缓地转动着棱镜……“正了!准了!”叶忠清从机舱内探出头来,嘴角露出微笑,熟练地向战友们做了个“OK”的手势……

仰望蓝天,战鹰高飞远航,这漫漫航迹背后,有多少机务兵的汗水和热爱?

祁连山记得。

一个兵就是一支队伍

“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安全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这一信条,已经融进几代机务官兵血脉里,成为一种大写的责任感和事业追求。

机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探索创新相伴相生,这个大队的机务兵亦是如此。

正如神射手需要校枪一样,飞行员精确打靶也离不开机务人员的地面校靶。以往,一架飞机的校靶需要5到6人协作,反复调整、计算,一次校靶常常要1个多小时,费时耗力。

“能不能找到一个校靶公式?”时任军械主任郑建锋突发灵感。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许多人持怀疑态度。郑建锋却一头埋进数据的分析研究中,花了半年时间演算,整理上万条数据,计算稿纸摞起来有1米高。最终,“四点水平”校靶公式新鲜“出炉”,随后又推出的配套快速查询表,将校靶时间缩短到原来的六分之一……

采访的日子里,我们的镜头捕捉到的,都是平常的面孔;我们耳朵听到的,都是朴实的话语。这些机务兵,就像祁连山上那一块块山石,平凡而坚硬。

机务一中队机械技师、三级军士长许继黄,曾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是原兰州军区空军优秀士官标兵。他在这个大队一待就是19年,现任许多干部都是他的徒弟。

赵运德,这个大队的“宝贝疙瘩”,是一名有着25年军龄的一级军士长。他少言寡语,但翻开他的简历,会让你大吃一惊:先后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11次,曾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空军“百名优秀士官”等荣誉。一旦到了飞行现场,他就好像换了一个人。那个时刻,他的眼里只有飞机,那专注的神情,使他忽然间有了非同寻常的神采……

每个兵,都活得像一支队伍;每个兵,都是一支队伍。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茬茬的机务官兵在戈壁沙漠中留下一串串坚实而辉煌的足迹: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先进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2次,连续24年被空军评为“优质安全机务大队”……

巍巍祁连铸铁翼,茫茫戈壁谱华章。在中国梦、强军梦的指引下,这支机务兵队伍正以崭新的姿态铿锵前行,迎接改革强军的新挑战!

修理厂机械师李靖,业务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工作标准高,对飞机故障手到病除。
 
修理厂机械师叶忠清,从事机务工作20年,因公造成左眼视网膜脱落失明后,仍积极克服困难,奋战在保障一线。
 
95后新兵林泉,从小在家乡听着飞机轰鸣声长大,也有自己的蓝天梦。
 
特设主任鲁卫福,从事机务工作17年,技术精湛,取得1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被官兵誉为“活的电路图”。
 
正是这样的一双双粗糙蜕皮的手,稳稳地托举起战鹰。
 
正是机务官兵的精心准备,一架架战机才能迎着朝阳准时滑出起飞。
 
机务官兵以忠诚使命的担当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护送战鹰高飞。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茬茬机务官兵用青春和汗水履行着他们的承诺: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战友的生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战鹰。

编辑/刘欣欣 学员 胡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