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134米,热血青春色季拉

摄影并撰文/郭超英 朱元强 刘 帅 珥 赓

一年长达8个月的大雪封山,刺骨的冷,是色季拉的常态。

冷冷的色季拉,其实不乏温度。

在海拔5134米的雪山之巅,在低氧严寒的环境中,生活着一群西部战区空军的雷达兵。

多年来,他们前赴后继,在此坚守、战斗,在历练生命高度与厚度的同时,也塑造呈现了一个有温度的色季拉。

有温度的色季拉,傲然挺立在祖国边陲,守护空疆,撑起一片蔚蓝。

与“千里眼”共同守望祖国的万里空域,色季拉雷达兵感到无上荣耀。

山路暖心

往山顶雷达阵地运送给养的路上,雷达操纵员邵剑波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作一团雾气。

他身后的战友都像他一样,手提肩扛着鼓鼓的行囊,里面有新鲜的蔬菜、包裹邮件等物品。

大雪封山期,69公里的山路,最后十几公里完全淹没在厚厚的积雪中,给养物资只能依靠官兵徒步送上山。

10天一次的给养补给,让山上的官兵望眼欲穿,迎战友、拆包裹是他们最开心的事。

脚印叠脚印,雷达站的历史中,这十几公里山路被踏成了暖心路。

那年9月,雷达站某台油机突发故障。为了不影响战备,连队立刻组织官兵抬着备件上山。

山路埋在雪中,需要4个人抬着50多公斤重的备件,踩着齐膝深的积雪向山顶赶。雪越下越大,路越走越险,体力越来越弱。

眼看就要天黑,如果挨到夜里,山路上的官兵将会非常危险。就在他们精疲力竭之际,眼前突然出现了几个黑点。

原来,油机班的老兵担心他们体力不支,沿着下山路接应他们来了。继续前行,操纵班的战友来了,炊事班的兄弟也来了……

冰雪可以封住山路,却奈何不了炽热兵心、战友情深。

雷达操纵员程香友(右)开心地从战友手中接过包裹。
春节前,雷达站官兵手提肩扛,把给养物资送到山顶雷达阵地上的战友们手中。
尽管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官兵们仍然坚持巡查阵地视频监控线路。

低氧炼人

到今年正月十五这天,排长龙万伦已在山上待满了1个月,如今爬那194级的战备台阶,他晚上再也不会头痛了。

年初,毕业不久的龙万伦首次到山顶值班,第一天主要是熟悉阵地。

在雷达站,有一段194级台阶的密闭走廊连接山坡上的营区和山顶的雷达阵地,是官兵日常值班的必经之路。

老兵们说,在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50%的色季拉山巅,从来没有人能够不休息一口气爬上这194级台阶。

“第一天上山还是以适应为主,不要急着上阵地。”老兵们好心劝他,但龙万伦却来了倔劲。

毕业分配时他主动申请到高原雷达站,不正是为了在这雷达兵的精神高地上挑战自我吗?连几个台阶都爬不了,还谈什么征服色季拉?

老兵们没开玩笑,龙万伦一路歇了好几次,挑战失败。晚上,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头痛欲裂,彻夜难眠。

“高原反应是对雷达兵最基本的考验!”龙万伦想起老兵们的话。那194级的“进阶之路”,怕是色季拉给他这个“新兵”的必要洗礼吧。

雷达站官兵们的乐观与坚守,让冰冷的色季拉变得温暖。
如今,龙万伦还是不能一口气爬上194级台阶,但他对色季拉却有了更深的理解。
官兵们冒着严寒加固卫星接收设备。
指导员阳孟良(右)晚上查哨时,不忘为值班战士递上一杯热水。

寒夜不眠

雷达站指导员阳孟良半夜准时起床进行检查,水杯里的开水早已冻住。

色季拉的夜晚,最难熬的便是那浸入骨髓的寒冷。

阵地旁的岗哨中,两名值班战士刚刚完成巡逻,-30℃的寒风钻进领口,他们冻得瑟瑟发抖,但始终挺胸抬头。

月光给雪峰镀上了一层银辉,阳孟良无暇欣赏,他仔细回想检查的情况,过筛子一般查找有无遗漏。

对于这里的雷达兵来说,不仅要在白天坚守岗位,更要在平均气温-20℃的寒夜绷紧神经。

雷达站24小时担负战备值班,电力、通讯、空情等设备要始终保持完好。

与冰峰为伴,看冷月高悬,披风戴雪的战士背影,高似丰碑。

战士们每天都要在阵地附近巡逻,确保阵地绝对安全。
报务员黄武珠(左)与色季拉已经相伴15年。

老兵难舍

四级军士长、报务员黄武珠已经记不清这是连续多少年在山顶过年了。

黄武珠与色季拉已经相伴15年。

15年时光,从青葱少年到华发渐生,黄武珠对色季拉的感情越来越浓,浓得化不开,割不断。

“刚当兵时,色季拉的条件远不如现在,山路弯弯曲曲,每拐一个弯都要提心吊胆;水窖经常冻住,只能用铁锨在冰面砸开小洞;营房潮湿阴冷,很多战友都患有严重风湿病……”

“现在的色季拉有了新营区,保障设备越来越齐全。”在黄武珠眼里,色季拉变得更美丽、更温馨了。

春节还未过完,黄武珠却病倒了。由于高烧反复不退,黄武珠不得不下山治疗。

离开那一刻,黄武珠一步三回头。送他下山的官兵,静静挥手、脸庞湿润。

在这每一次回头和每一次挥手之间,高原雷达兵的精神种子在生根、传承……

官兵们为“奉献”二字描绘上色的同时,也将其深深烙印在心里。
战斗值班警报响起,官兵们迅速冲向战位。

编辑/刘欣欣 学员 胡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