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分忧 真情善后
——记北京军区善后办政工组老干部处处长全忠

摄影并撰文/记者 高志文 杨清刚 李三红 通讯员 赵 品

阳春三月,记者一行慕名来到燕山脚下采访北京军区善后办政工组老干部处处长全忠。

全忠是一位扎根信访岗位十余年的优秀信访干部,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了善后战线官兵的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走进全忠,感悟一名军队信访工作者的坚守与情操。

全忠(左)扎根信访岗位十余年,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用情温暖群众心灵。
全忠上门解决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摄影/权 东)
全忠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群众对信访工作者的信任,对党和军队的信赖,千万辜负不得

退伍老兵罗开友记得,要不是全忠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完了。

7年前,这名饱经沧桑的川西汉子第一次找到全忠,诉说自己的冤屈,全忠的心仿佛在流血。

1989年1月,罗开友的妻子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罗开友被诬告犯了杀妻之罪。在被羁押近两年后,由于没有确凿证据,罗开友被释放了,但杀人嫌疑仍不能排除。

为洗清不白之冤,罗开友开始了漫漫寻妻路。当他费尽周折找到早已改名整容的妻子时,时光已过去近20年。面对事实,当地为罗开友恢复了名誉,但善后问题却未能妥善解决。

有人劝全忠,罗开友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地方,与部队关系不大,何苦再揽这事儿。

“一名参过战的老兵,一个曾经是提干苗子的优秀班长,因为遭诬告毁了前程,必须为他讨一个说法!”全忠愤慨地说。

罗开友的家乡地处偏远山区,那悬崖峭壁间的盘山公路,经常让初来乍到的人心惊胆战。这样的路,全忠先后跑了4趟。

走访上百名群众,几十次与有关部门座谈,记下5万多字的笔记……面对如山铁证,罗开友恢复了名誉,依法获得了国家赔偿,还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信访信访,群众信任才来访。”这是全忠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觉得,这不仅是对信访工作者本人的信任,更是对党和军队的信赖,千万辜负不得。

能解决的全力解决,政策不允许的也不能一推了之

在上访者中,有一位名叫宋德敏的老大爷让全忠印象深刻。上世纪60年代初,宋德敏主动放弃提干机会退伍回乡。可是20年后,他反悔了,认为自己应该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回北京复工。

按照政策,宋大爷的诉求不符合规定。最后,他辗转找到全忠。全忠耐心为他讲政策,宋大爷年老听力下降,全忠便把相关政策规定和解释一字一句写给他看。

见宋大爷态度迟迟没有松动,全忠又先后两次到其家乡,会同地方工作人员和家人一起做工作。在全忠的感化下,宋大爷终于同意息访。

为妥善安置宋大爷的生活,全忠经常给他送衣送饭送药,又为他申请了困难补助,用真情融化了这位上访30多年老人心中的坚冰。

能解决的全力解决,政策不允许的也不能一推了之,要想办法让他们信服。全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办事,难免有人对全忠不理解,甚至有过激行为,他身上大大小小十几处伤疤就是这样留下的。对此,全忠轻描淡写地说,让上访者排解一分心中怨气,社会就减少一分负能量,这样的伤疤留得值。

全忠到陆军总医院看望百岁老红军杨德千。(摄影/张国平)
山西一名上访群众给全忠发来的致谢短信。
全忠与上访群众签订协议书。(摄影/权 东)
某单位退休干部那景春给全忠赠送锦旗。
全忠成为许多上访群众的“贴心人”。

为上访者多尽一分力,组织的信誉就多一分

退伍战士王帅的父亲王秀生,至今还留着全忠写的一份“保证书”。

2006年,王帅在服役期间患病,2007年退伍后病情加重。王秀生为了照顾儿子和长期卧病在床的妻子,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生活困难。不得已之下,王秀生带着儿子踏上了上访之路,最后找到了全忠。

但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部队卫生部门认为王帅已经退役,无法补办评残;地方民政部门则认为,王帅在部队患病,应由部队负责。全忠费尽心力协调,但依然没有进展。

2015年9月,王秀生得知军区将要撤编的消息后,担心王帅的事以后没人管,父子俩再一次找到全忠。

“您放心,不管部队怎么改革,王帅的事我一定会管到底。”为了打消父子俩的顾虑,全忠当面写下了“保证书”。

为推动问题尽快解决,全忠先后10多次往返军地有关部门,历尽艰辛,终于为王帅补办了评残手续。去年5月,当全忠将《残疾军人证》送到王秀生家中时,老人激动得双手颤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为党分忧,一心善后。军区善后办组建一年多来,在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忠先后接访2000多人次,处理来访信件500余封,对原北京军区遗留下来的166个问题,他和同事照单全收,目前已有89个得到圆满解决。

全忠在新年度为自己定下每个月解决10个问题的目标。他深信,为上访者多尽一分力,组织的信誉就多一分。

编辑/李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