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军:国之伟力托举“国之重器”
——走进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型军工企业

撰文/记者 刘万平

开栏的话

强军!强军!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领导人民军队踏上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几年间,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凝神聚力,砥砺前行。本刊特推出“宣传强军思想 讲好强军故事 展现强军风貌”专栏,图文并茂刊发系列报道,激励广大官兵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积极投身强军实践,以崭新风貌庆祝我军建军90周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6年11月,第11届珠海航展上展示多型空军武器装备。(摄影/记者 穆可双)

3月31日,海军新型护卫舰六盘水舰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某军港举行。

此前40天,以民族英雄戚继光命名的某新型训练舰宣告入列。

近年来,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海军多艘现代化舰艇下水入列,被媒体形容为“下饺子”。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军民融合、科技兴军的生动写照。

习主席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歼-10研发到航母入列,大凡安邦定国、影响宏远的“国之重器”,无不是军民融合的产物。只有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才能凝聚意志、汇集力量,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期《解放军画报》围绕“科技兴军”推出的这组报道,既是成就盘点,更是期冀与召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军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舰从这里下水

摄影并撰文/祝志强 王 坤 陈 平 记者 穆可双

大连,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这座以港兴市的城市同时开埠、始建于1898年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从小型船舶修理起步,发展到今天建造大型尖端船舶、参与重大海洋工程建设,一个多世纪来历经风雨,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国家远洋船舶制造基地,大船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国造船工业的70多个“第一”: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航空母舰等都诞生在这里。目前,大船集团已形成军工、民船、海洋工程、修/拆船、重工五大产业板块。

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从大船集团交接入列。作为我国水面舰船制造实力最强、为海军建造舰船最多的船厂,大船集团建国以来共建造了45个型号、820多艘舰船,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大船集团所交付的战舰在保卫海疆、编队护航等行动中屡立战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重大贡献奖”。

鸟瞰大船集团。(资料照片)
大船集团纪念建厂100周年雕塑。
大船集团厂区一角。

阅读链接:

大船集团一号船台

2016年8月3日,海军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在大船集团一号船台成功下水。随着缆绳解开,威武的战舰稳稳滑向蔚蓝的大海;而一号船台也由此履行完它最后的职责……

一号船台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长200余米,宽27米。它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家安全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自投入使用以来,几百艘军舰从这座船台下水,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布雷舰、第一艘炮艇、第一代到第四代导弹驱逐舰都诞生在这里。这座船台上每艘军舰下水溅起的浪花,都辉映着中国造船业的成长与荣耀。随着大船集团军工产品由小型化向大型化、由小规模向大批量发展,一号船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精彩谢幕。

历经沧桑的一号船台,记录着辉煌历史。
朝气蓬勃的新一代大船集团人。
迎着朝阳,大船集团奋力创造新辉煌。
风雨洗礼的缆绳,见证了一艘艘军舰从这里下水起航。

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歼-15从这里起飞

摄影并撰文/王克军 王伟伟 刘屹魏 记者 穆可双

这里是中国航空工业发祥地之一。

这里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坐落于沈水之滨、昭陵园畔,是以航空产品制造为核心主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骨干企业之一,沈飞组建于1951年6月,始终坚持“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60多年来,几代沈飞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填补了一系列国防建设的空白,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独立或参与研制生产歼-5、歼-6、歼-7、歼-8、歼-11等30多个型号数千架飞机,谱写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恢宏篇章。特别是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战机,成功在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实现着舰起飞,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陆基向海基的重大突破。

夕阳下,矗立在厂区的一架歼-8战机,与办公楼楼顶上“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八个大字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歼-15舰载战斗机从辽宁舰上起飞。(摄影/莫小亮)
讲述沈飞发展史的沈飞航空博览园,已成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沈飞发展注入了生机。
沈飞画廊展出的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罗阳,是国防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

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直-9从这里腾空

摄影并撰文/钟兆凤 毕文礼 特约记者 吕衍海 记者 穆可双

创建于1952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直升机、先进复合材料构件研发制造基地。

历史上,该公司成功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第一架轻型喷气轰炸机轰-5、第一代大型水上反潜轰炸机水轰-5等机型。改革开放以来,又相继研制生产了直-9系列直升机、HC120直升机、运-12系列轻型多用途飞机。公司现主要产品有直-9系列直升机、直-19武装直升机、运-12系列飞机和运-12F通用飞机。

成立60多年来,哈飞秉承科技兴军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研发和交付一系列军用直升机,为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提供了先进的航空武器装备,多次参加阅兵、重大演习、远洋护航,反恐维稳等行动。

参加中俄联合反恐演习的直- 9直升机。
哈飞发展史激励着年轻一代拼搏进取。(摄影/刘延涛)
哈飞大门。
航空报国,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我军第一门大口径火炮在这里诞生

摄影并撰文/代红滨 刘博涛 特约记者 吕衍海 记者 穆可双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和齐齐哈尔北方机器有限责任公司均始建于1950年。2011年8月,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关于结构调整重组工作部署,两家公司合组为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一机集团”)。

哈一机集团是新中国第一台轻型坦克、第一门大口径履带式自行火炮、第一门大口径火炮的诞生地。60多年来,集团以强军报国为己任,完成多项重点任务,为装甲兵、炮兵、工程兵开发研制生产了几十个品种的武器装备。在纪念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他们生产的多种产品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车炮结合的子集团,哈一机集团坚持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地面武器平台,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以军为本、军民融合的现代化企业。

哈一机集团生产的某型自行火炮,参加上合组织联合反恐演习。
哈一机集团生产的第一代火炮曾受到党中央嘉奖。
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厂区。
 
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歼-10从这里冲天

摄影并撰文/田树华 特约记者 刘应华

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半个多世纪来,该企业员工始终胸怀“航空报国”的初心,牢记“强军富民”的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安全利益和军事战略需求,为强国强军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他们主动对接部队需求,努力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批代表世界先进航空制造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企业坚持“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先后参与研制生产了歼-5、歼-7、枭龙、歼-10等系列歼击机,多款战机获国家表彰,其中歼-10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技术人员进行铆接作业。
步入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架歼-10战机的展示机。
战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倾注了技术人员的大量心血。
 
阎良航空工业基地
运-20从这里起航
摄影并撰文/马彦军 赵冠辉 王坤鹏

位于西安东北部的阎良,曾是秦国旧都。上世纪50年代,国家某重大航空项目在此落户,孕育了飞天起舞的希望。

时至今日,阎良已发展成为著名的“中国航空城”,是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和教学培训为一体的重要航空工业基地。这里有飞机制造企业、飞行试验研究院,以及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等百余个航空制造研究相关单位。

几十年来,阎良航空工业基地已交付各类军、民用飞机数千架,为国家航空事业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第一架大型轰炸机轰-6飞机,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支线客机运-7飞机,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1号,第一代歼击轰炸机歼轰-7,以及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运-20等许许多多“争气机”,或在这里设计,或在这里制造,或从这里飞向蓝天。这里还涌现出“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试飞英雄”黄炳新,“英雄试飞员”李中华等一批英模人物。

 
2016年6月16日,首架运- 20飞机交付空军。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外景。
主题雕塑“我们一起走来”抒发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情怀。
“中国航空城”的标志——“腾飞的阎良”。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99A坦克从这里驶向战场
摄影并撰文/陈 平 记者 范显海 邹 菲

坦克素有“陆战之王”之称,代表着一个国家陆战装备的技术水平。近年来,中国坦克一次次精彩亮相,日趋完善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让我国坦克制造工业逐渐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总体研究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是全程见证者。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以地面移动平台总体技术为主业的研究所。从第一辆63式水陆坦克到最先进的99A坦克,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走过了一段艰辛又令人振奋的发展之路。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成功实现了我国坦克从仿研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

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该研究所坚持以军为本、以民兴业的理念,不断探索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丰硕成果。这些年,研究所技术人员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天南海北:赶赴青藏高原,检测战车在低气压环境下的性能;开进荒漠戈壁,测试战车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转战高湿高盐的海岛,进行水陆两栖装备抗风浪性能测试……他们始终把实战化作为战车研发的唯一标准,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

 
演习中的99A坦克。 (摄影/特约记者 程建峰)
技术人员在检测设备性能。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外景。
赴高原开展装备试验。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中国导弹工业的摇篮
摄影并撰文/陈 平 曹 峰 记者 范显海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建院初期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是我国最重要的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基地,是中国导弹工业的摇篮。

60年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我国早期地地导弹控制系统,我国第一、二、三代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等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

作为国家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人才强院、质量制胜”四大战略。在确保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完成的同时,该院秉承“大防务、大安全”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聚焦信息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制的某型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国际防务展上广受关注。(资料图片)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外景。
严谨细致开展国防科研工作。
 
 
视觉延伸
部分国家重点军工集团公司一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经营规模在军工集团中名列前茅,除为陆军提供坦克装甲车辆、远程压制、防空反导等主战装备外,还为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以及武警部队提供智能化弹药、光电信息、毁伤技术等武器装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航天防务技术,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先后为部队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设有航空武器装备、军用运输类飞机、直升机、机载系统等产业,成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空空、空面、地空导弹,为部队提供了大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在原电子工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军工集团,能够同时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全方位提供信息化武器装备。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作为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主要担负核军工、核电、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部分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维护国防安全和信息安全,是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和我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军工产业涵盖军事通信、预警探测、电子对抗、网络信息安全、军用电子元器件五大领域。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军民结合特大型军工集团之一,目前已形成末端防御、轻型武器、先进弹药、反恐处突四大装备体系,广泛服务于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等武装力量和公安系统。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以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海洋科考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为核心业务的军民融合型企业。作为海军装备研制生产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海军主战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保障任务。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造船集团,产品涵盖水面主战舰艇、潜艇、两栖战舰艇、水雷战舰艇、海军舰船辅船装备、各类公务船、航天测量船、舰船动力装备、电子武器系统等领域。

(图文资料由国防科工局提供,排序不分先后。) 编辑/刘万平 学员 陈 平

金戈铁马唱大风
——科技兴军给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铁甲风驰,神剑倚天,战鹰翱翔……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我军一大批新型主战装备精彩亮相,壮国威,振军威,赢得一片喝彩。

“中国智慧”锻造大国利器,“中国创造”铸就金戈铁马。随着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了自主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已基本建成以第二代为主体、第三代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之路。这组采撷于我军武器装备建设领域的画面,生动展现了科技兴军带来的蓬勃气象。

2015年9月3日,常规导弹第二方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阅兵式上接受检阅。(摄影/记者 范显海)
2016年3月16日,陆军某部开展某新型自行火炮极限速度冲击训练。(摄影/杨 磊)
2017年4月9日,新疆军区塔城军分区官兵在巡逻途中借助无人机观察边境情况。(摄影/赵永峰)
2016年11月2日,陆军某部官兵操作某新型自行火箭炮进行集火射击训练。(摄影/张 毛)
2016年11月,陆军某部通信连官兵学习某新型装甲通信车操作技能并对装备进行精心维护。(摄影/黄腾飞)
2016年5月16日,西藏军区某旅官兵搭乘新型全地形车进行山地突击演练。(摄影/王 昊)
2016年9月24日,陆军某部将列装不久的某新型地空导弹拉到陌生地域组织极限射击。(摄影/特约记者 彭 希)
2016年3月中下旬,东海舰队某水警区集结多艘新型护卫舰开展跨区编队训练。(摄影/任 伟)
2016年7月,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组织某新型歼击机千里机动,展开实战条件下对海上、
岸滩目标实施火力打击演练。(摄影/黎友陶)
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辽宁舰和数艘驱护舰,及多架歼-15舰载战斗机和多型舰载直升机
组成的航母编队,开展长时间连续航行并交替转换海区训练。编队航迹跨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海区,航经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台湾海峡等海峡水道。图为航母编队在海上航行。 (摄影/张 凯)
2017年3月21日,南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井冈山舰与有“海上野马”之称的某新型气垫艇开展协同训练。(摄影/甘 俊)
2016年4月,北海舰队某扫雷舰大队官兵在反水雷课目演练中投放某新型灭雷具。(摄影/朱俊杰)
2017年3月31日,新型护卫舰六盘水舰入列。(摄影/薛成清)
2016年2月18日,新型船坞登陆舰沂蒙山舰解缆起航,执行入列后的首次训练任务。(摄影/周鹏程)
2016年6月8日,新一代轻型导弹护卫舰曲靖舰入列。(摄影/薛成清)
2016年7月12日,新型导弹驱逐舰银川舰入列。(摄影/王一安)
2017年2月21日,以民族英雄戚继光命名的某新型训练舰入列。图为戚继光舰在训练中。(摄影/周万丰)
2016年2月23日,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飞豹战机夜间突防突击训练。(摄影/特约记者 刘应华)
2016年7月,中国空军组织航空兵赴南海战斗巡航。图为轰- 6K飞机在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巡航。(摄影/刘 锐)
2016年7月6日上午,首架装备中国空军的运- 20飞机滑过“水门”,正式列装。(摄影/刘 畅)
2016年12月22日,首架运- 9型运输机正式列装,中国陆军航空兵力量建设迈入新阶段。(摄影/陈 凯)
2016年9月25日,空军出动40多架各型战机,前出西太平洋远海训练,多型战机成体系飞越宫古海峡,
检验远海实战能力。同时出动轰炸机、歼击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例行性警巡。 (摄影/邵 晶)
2016年5月,火箭军某导弹旅模拟在实战背景下带全要素开展实装操作训练。(摄影/张洪亮)
2017年2月,火箭军某基地通信团进行多网系实联实通训练(摄影/特约记者 朱 伟)
2016年7月,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分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摄影/陈 平)

编辑/刘万平 学员 曹 伟 安晓惠

兴军脊梁 报国栋梁
——国防科研领域著名专家一瞥

回望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到“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每一次科技进步,每一项重大突破,高端人才集智攻关功不可没。“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科技兴军,人才引领。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离不开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一流科技人才“珠峰”,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技创新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战场是科技创新的试金石。近年来,我军建设换挡加速,高歌猛进,武器装备取得长足进步,一批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坦克、步兵战车、火炮、武装直升机装备部队,陆军战斗力水平实现大跨越;辽宁舰航母编队跨海区训练试验,实战能力正在形成,一艘艘战舰游弋万里海疆,劈波斩浪走向深蓝;国产三代战机批量装备部队,大型运输机试飞成功,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冲向蓝天……科技创新之剑直指战场,国之栋梁接续前行,心怀报国强军理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科研精英奋斗不息,勉力铸造大国重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置身科技兴军的春天,让我们向那些默默耕耘在国防科研领域、为强军兴军作出卓越贡献的民族精英致敬!

“指挥控制组织设计与优化”国家创新团队进行作战推演。(摄影/记者 宋 雯)
刘 忠 锻造信息化战争“最强大脑”

刘忠,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总工程师,“指挥控制组织设计与优化”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

信息时代,指挥控制体系被称为现代战争的“大脑”,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刘忠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指挥控制领域,推进信息技术与作战指挥的有机融合。经过数年努力,“联合作战指挥控制先期概念演示系统”研制成功,该成果很快在部队得到应用,创新了指挥控制技术应用模式。此后10多年间,刘忠率领团队建立指挥控制组织体系框架模型,大幅提高人机一体指挥控制的系统效能;构建了首个作战计划语义模型,研制了多项作战计划系统,有效提升了计划的速度和精度。2015年,由刘忠领衔完成的某型指挥控制系统装备部队,为我军作战指挥增添了一柄新“利器”。

刘忠在实验室为学员授课。(摄影/记者 宋 雯)
 
马伟明 世界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

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动力与电气领域著名专家,海军工程大学教授。他长期致力于舰船电气工程领域研究,在舰船综合电力技术、新能源接入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其中,三代集成度不断提高的新型发供电系统,全面装备了我国现役和在造的新型舰船,使我军舰艇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牢牢确立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系统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研发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解决了我国舰船动力方面的诸多难题。

马伟明(中)带领团队攻关。(供图/海军工程大学)
 
王飞雪 胸有乾坤逐北斗

王飞雪,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

1995年,王飞雪和团队一起突破多家单位攻关十年未解决的北斗一号中心站短突发微弱信号的快速捕获瓶颈难题。200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款装备定型的小型化手持式北斗用户机。2007年4月,王飞雪带领团队攻克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世界难题,使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2015年3月,我国北斗全球系统首颗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在轨测试表明,王飞雪和团队承担研制的星载设备,在高精度、抗干扰、抗辐照等技术性能上再次获得重大突破。结缘北斗20年,王飞雪领衔的科研团队成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的国家主力队。

王飞雪(中)带领学生在微波暗室进行天线测试。(摄影/记者 宋 雯)
 
朱英富 辽宁舰总设计师

朱英富,中国工程院院士,水面舰船工程专家,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作为工程型号的总设计师,他先后主持了我国出口型导弹护卫舰、新型导弹驱逐舰和首艘航母工程的研制,在舰综合作战能力集成、隐身性、系统级电磁兼容性和舰机适配性等领域造诣深厚,为海军水面战斗舰艇系列化跨越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朱英富近照。(摄影/付真卿)
 
宋文骢 歼-10飞机总设计师

宋文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他是我国飞机战术和气动布局专业创建人之一,开创性地组织完成了战斗机作战使用分析、布局研究等工作,是我国先进新式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的开拓者,为我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担任了歼-7C飞机和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2016年3月22日,宋文骢去世。

 
宋文骢被称为歼-10飞机之父。(摄影/朱 鹏)
 

毛明 99A坦克总设计师

毛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99A坦克总设计师。他长期从事战车总体技术理论研究和装备研制等工程实践工作,在主战坦克总体设计、两栖战车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毛明近照。(供图/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吴希明  直升机设计专家

吴希明,中国航空工业飞行器机体技术首席专家,航空工业直升机总设计师,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他先后参加了多个重点国产直升机型号的研制,主持建立了全面成熟的直升机平台设计技术体系,并成功研制我国首款国际先进专用攻击直升机,推动了直升机装备和研制技术的跨越发展。

吴希明近照。(摄影/冯 强)

徐 青 船舶设计专家

徐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是我国新型护卫舰和最新一型驱逐舰总设计师,成功主持研制我国首型隐身护卫舰和新型护卫舰,组织完成了20多项重点型号和系统产品的研究设计工作,带领团队构建了水面舰艇抗冲击和舰船隐身设计技术体系,提出的集成优化设计方法已在舰船研制中普遍应用。

徐青(左一)与科技人员共同攻克难题。(供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邹汝平 智能化弹药研发领军人

邹汝平,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兼兵科院总工程师,兵器智能化弹药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我国某型多用途导弹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为我军智能化弹药装备建设和兵器智能化弹药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邹汝平(右一)分析实验数据。(供图/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编辑/宋 雯 学员 陈 平 标志设计/郭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