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兵和一台制氧车19年并肩作战,此刻,他们一起完成——
最后一战

摄影并撰文/杨 盼 珥 赓

3月28日,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制氧车发出的隆隆声不绝于耳,航空四站制氧员、一级军士长翟文社眼睛紧盯阀门和表盘。为了制出第二季度飞行训练需要的氧气,他已经在嘈杂的制氧车里“猫”了5天。

“来氧了!”

制氧车输出了合格氧气,翟文社目光始终不离氧气灌充台的压力指针,心里倒数着刻度。这是已经服役19年的制氧车最后一次出征了,制好最后一罐氧气,它就将退役。而明年,翟文社到了服役的最高年限。

“干得不错!”收好最后一罐氧气,翟文社对着制氧车轻语,眼中满是深情。自1998年制氧车列装起,翟文社与它相伴了19年,共同走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人与车之间,像是合作默契的伙伴,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如今,人车俱老,翟文社的眼角爬上皱纹,制氧车也逐渐变得沧桑老迈。

翟文社认真检验氧气纯度。

制氧车里处处都是回忆。翟文社清楚记得,19年前首次与制氧车联袂出战时的心情,真是既兴奋又紧张啊。

车内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1台压缩机、2台鼓风机、6台电动机紧密排列,工作时发出的噪音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安全,他要紧盯100多个大小不一的阀门,随时调整设备状态,一刻也不能大意。

第一次制氧时,设备发出的低频噪声敲击着翟文社的心房,搅得他心烦意乱。19年过去,如今的翟文社已习惯了这恼人的噪音。在他看来,这是“老伙计”在和他交流呢。

制氧是一个辛苦又寂寞的工作,但在翟文社的眼中却是神圣的。飞行员在进行大载荷飞行、高空飞行以及发动机高空应急开车时,都需要高纯氧。想到自己制出的氧气要为战友的生命负责,翟文社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

制氧车每次工作要连续运转7天,用5天制出氧气后,还需要2天才能完全停下来。最后一次制氧,翟文社依然丝毫不敢松懈。多年的相处,翟文社已摸透了制氧车的脾气,对车上的每个零件都熟悉得如同自己身上的器官,通过声音、味道、压力、温度、转速、排气颜色等细节,他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制氧车的故障。

在各种仪器发出的噪声中,翟文社闭着眼睛静静地聆听。“电机缺油会发出沙哑的声音,压缩机故障会发出咔咔的敲击声……”他喃喃自语,仿佛与制氧车进行着只有彼此能够听懂的对话。

尽管制氧车马上就要退役,但翟文社依旧坚持擦拭车子、检查设备,保证制氧车以最好的状态作别战场。制氧车也很争气,服役19年健健康康,没有经过一次大修。翟文社的身上却永远留下了印记——长期在强噪音环境下工作,他的左耳患上噪音性耳聋,完全失去了听力。

此时,一阵战鹰的轰鸣声传来,打断了翟文社的思绪。他习惯性地将右耳使劲侧向训练场的方向,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知道,又一批飞行员正在驾驶战鹰直冲云霄……

翟文社给徒弟传授技艺。
战机呼啸升空。
细细的输氧管将翟文社和战机紧紧相连。

编辑/刘欣欣 学员 胡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