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星辉照征程
——回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涌现的先进典型

撰文/记者 刘万平

人民军队,英模辈出;强军路上,群星闪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深入人心,强军故事精彩纷呈,强军步伐铿锵有力。在这个开新图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军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积极投身强军实践的先进人物和集体。他们立起了强军兴军的时代标杆,引领和带动全军官兵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砥砺前进。

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本期《解放军画报》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涌现的部分先进典型进行回访,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凝聚士气,在强军兴军征程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陆军某部“大功三连”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指导工作,各项建设全面协调推进,圆满完成改制换装、
“9·3”阅兵等重大任务,连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成为时代楷模、强军先锋。(摄影/记者 穆可双)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排长降巴克珠

康巴汉子的精武突击

摄影并撰文/记者 刘建伟 康子湛

通讯员 何光伦 陶 李

英模名片

降巴克珠,藏族,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2015年7月任排长以来,恰逢所在营担负新装备试验任务,他从零起步,熟练掌握多种武器装备,成为基层干部的排头兵。

再见降巴克珠,依然在训练场上。

“一组外围侦察警戒,二组配合狙击手占领制高点,三组封控道路……”4月12日,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场反恐演练悄然展开。指挥这场演练的,正是该旅一营排长降巴克珠。

数年前,记者初识这个康巴汉子时,他还是一名战士。从川西高原的老家到白山黑水间的军营,降巴克珠克服重重困难苦练武艺,2次荣立一等功,被保送到陆军军官学院学习深造。

降巴克珠告诉记者,进军校不久,他就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操作一体化指挥平台时,别人都在研究如何提高技能,他却要从基础的计算机应用学起,高等数学等课程对他来讲犹如天书。

组织班排战术训练 。
与新兵谈心交心。
降巴克珠(右二)指挥反恐演练。

“习主席强调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敢担当的建军治军骨干。学好这些课程,正是成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基础,我必须交上一份合格答卷!”降巴克珠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经过努力最终成绩全部达标。毕业时,他被评为“全优学员”。

回到部队担任排长,降巴克珠所在营就担负了某新型装备的试点任务。降巴克珠和官兵们要面对的,是数万个部件、数千份说明书。白天,他们不停挑战弹坑路、特种路段等多种极限驾驶技能;晚上,攻关小组挑灯夜战学原理、解难题。降巴克珠还主动将他在学校学到的信息化理论、联合作战素养、军兵种知识等内容融入训练中,最大限度挖掘新装备潜力。

不到1年,降巴克珠就带领全排官兵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熟练掌握了多种新型武器装备。

今年3月初,上级赋予连队反恐演练示范任务,降巴克珠主动请缨担任队长。他带领官兵反复琢磨,仅一个破门而入动作就练了近千次,探索总结出炸药爆破、重物撞击、开枪破锁等十余种方法。

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钱有武

再苦再险也要守好边防

摄影并撰文/记者 李 蕾 通讯员 毛德海 罗 乐

英模名片

钱有武,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扎根阿里服役32载,8次荣立三等功,3次被表彰为“昆仑卫士”,用忠诚和血性担负起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

一张被高原紫外线照射而泛红黝黑的脸庞,一双布满老茧而又粗壮有力的大手……4月21日,记者见到来南疆军区参加会议的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钱有武。刚从阿里赶到喀什,他感觉有些“醉氧”。

去年,钱有武在阿里连续守防9个多月,因担负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安全管理工作,年假也只休了一半。

钱有武1985年入伍以来,从高原汽车兵、汽车连连长、汽车营副营长、边防营营长到军分区保障部部长、副司令员,在阿里一干就是32年。

在阿里高原,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来势汹汹的泥石流和水流湍急的冰河随时都会遇上。这些年,钱有武12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12年6月,他带队前往曼扎边防连检查营房建设,在海拔5800多米某达坂急拐弯处,车子方向打不过来,直向路边冲去,万幸被一块大石头顶住前轮,才躲过一劫。

巡逻路上通过冰川时,钱有武走在前面探路,带领官兵安全通过。
钱有武(左一)雪夜组织官兵救援被困车辆。
钱有武(右)调研高原后勤保障工作。

记者问他:“怕过吗?”钱有武笑笑说:“这里是祖国的土地,咱们是边防军人,再苦再危险也要守好边防。”

2013年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后,钱有武为摸透防区道路和点位情况,不顾患有严重高原性心脏病的危险,30余次奔赴边防一线,10多次骑马到海拔5500米以上的点位巡逻,现地研究论证保障预案。

“那么蓝的天,那么高的山,那么傻的你。你在哪里,你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寒无所谓,缺氧不在意,满腔豪情走天涯,一片丹心献祖国……”阿里军人最喜欢的这首歌,唱出了钱有武的心声。

西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副旅长黎登贵

军人的岗位都是战位

摄影并撰文/记者 郭丰宽 通讯员 彭小明 衡 宇 郭比赛

英模名片

黎登贵,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016年担任西部战区陆军某特种作战旅总工程师后,带领部队完成3项重大任务,革新数十类特种作战装备。近日,被上级任命为该旅副旅长。

“我认为,此次行动应采取侧面迂回和正面佯攻相结合的方式,对敌实施突然准确彻底的剿灭行动。”5月4日上午,西部战区陆军某特种作战旅副旅长黎登贵到基层检查,看到特战营干部正在研究战术,当即和大家一起讨论作战方案。

这位刚刚上任的“新官”,职责分工就是三个字:“抓训练”。

此前,他的职务是旅总工程师;再之前,他的职务是旅参谋长。无论在指挥作战还是在技术岗位,黎登贵矢志打赢的斗志从未消减。

“不管什么岗位,都是军人战位。”放在案头的座右铭,是黎登贵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

——2013年,接到参加国际特种兵比武的通知后,时年已36岁的黎登贵作为队长带领队友经过5天4夜连续鏖战,取得21项比武课目中的16个第一、5个第二,勇夺总冠军。这已是他第3次代表中国特种兵出征国际赛场。

抓紧时间学习充电,弥补技术装备更新带来的“本领恐慌”。
黎登贵带领官兵进行毅力训练。(摄影/李 江)
向官兵讲解演示武器装备操作要领。

——当学员和排长期间,他两次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特种兵比武。任副连长时,被派往厄瓜多尔担任军事教员。任连长后,连队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改任情报判读技术室副主任,荣立一等功……

——走上旅总工程师岗位,是黎登贵军旅生涯的又一个战场。履新不到半月,他就领命出征,带队赴西北大漠参加反恐集训。面对全新使命、全新课目、全新战术,黎登贵先学先练先示范。

战场在哪里,工作“准星”就瞄向哪里。去年夏天,该旅首次成建制赴高寒山地参加联合实兵演习,黎登贵直接从大漠戈壁赶赴沙场。3个月时间里,他带领官兵爬雪山、蹚冰河、进战车,拉直了特战装备如何克服“高原病”、如何融入体系作战、如何修正各种射表等20多个问号,形成数万字的特战装备高寒山地作战保障方案。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女子导弹连

铿锵玫瑰在硝烟中绽放

摄影并撰文/记者 王雁翔 通讯员 张国锋 王 豪

英模名片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制导发射连是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2013年组建以来,10余次接受上级军事考核,创下导弹夜间射击、打击超低空高速靶机等多项纪录,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军事训练尖子连”。

浓浓夜色中,记者很难分辨出眼前全副武装的官兵,是由清一色女兵组成的导弹连。

指令下达,一场带战术背景的班排协同演练迅即展开。

“今晚的演练,是新兵下连后首次夜训。”旅长茹雷告诉记者,2013年3月,这支陆军首支女子导弹连组建时,首批19名女导弹号手,都是从话务员、卫生员、打字员转岗导弹专业。不少人担心女兵不能胜任导弹岗位。结果,她们3个月熟练掌握专业操作;7个月打实弹,全部命中目标。

20时07分,突降小雨。

“G车”旁,列兵窦志芳正聚精会神地“听音调平”——通过遥控操作将支腿放下,确保装备处于水平状态。

不用眼睛观察,听声音判别水平状态,快速高效。这看似轻描淡写,可要在实战环境下迅速完成绝非易事。

巨大的油机轰鸣声中,雨越下越大,两名战士在微光条件下的动作有些紧张,导弹架迟迟进不了卡槽。

训练场上,女兵连官兵交流装备操作技能。
参加演练前,女兵岳静在奋力装载战车。
女子导弹连官兵发射导弹直刺目标。(摄影/特约记者 张正举 )

“别慌,按平时训练的方法再检查一遍。”连长何清清鼓励道。

7个月前,女兵们驾驭列装不久的某新型导弹,赴大漠首次参加实弹演习。首发命中后,正准备拦截第二批目标,中士范文佳突然发现雷达高压加不上,请求随队保障的工程师上车调试。

尽管箭在弦上,何清清却要求范文佳再做尝试,锤炼她的应急能力。经过紧张处置,范文佳解决了问题。第二枚导弹再次划破蓝天,直击目标。

“相同战位上,女兵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要比男兵多。”夜训返回,装填二班班长林英告诉记者,2014年底,导弹连组建女兵装填排,为增强手臂、肩部、腰部和腿部力量,她和战友们拼命增加饭量,早餐从1个馒头变成3个,午餐和晚餐也大幅增量。经过一个多月苦练,她们终于能干净利落地扛起百余公斤的导弹。

爽朗的笑声,传递着自豪与自信。记者深信,女子导弹连的官兵会书写出更多不畏强敌、不让须眉的强军故事。

海军372潜艇

新征程上再出发

摄影并撰文/记者 陈国全 王凌硕

通讯员 吴 奔 周演成

英模名片

海军372潜艇, 201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践行强军目标模范艇”荣誉称号。一次任务中,官兵成功处置突发重大险情并完成后续任务,受到习主席和军委领导高度称赞,荣立一等功1次。近年来,圆满完成战备远航、实兵实弹演习、海上维权等30余项重大任务。

南国军港,椰风送爽。离开372潜艇政委岗位、升任支队副政委的张学东,时隔几个月再次回到熟悉的潜艇。这一次,他作为支队领导来宣布“示范岗、奉献岗、先锋岗”评比获奖名单。

“可别小看这项评比,官兵们对‘三岗’评比很重视,平时也是铆足了劲!”艇长钟文介绍说,潜艇远航好比“刀尖上跳集体舞”,往往“上有敌情、下有险情”,一个动作跟不上、一个战位出差错都不行。

看到官兵奋勇争先的劲头,往事浮上张学东心头。

大洋逐梦,踏上新航程。
372潜艇参加潜、舰、机联合演练。
士气高昂,英勇无畏。 

3年前,372潜艇在紧急战备拉动中,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断崖”险情,失去浮力的潜艇急速掉向数千米深的海底。3分钟时间内,官兵成功排除重大险情,并克服困难完成后续任务,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的一大奇迹,受到了习主席和军委领导的高度称赞。

远航归来的“英雄艇”官兵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以习主席的褒奖为动力,继续砥砺血性胆气。3年来,372潜艇多次执行战备巡逻、演习演练等任务。每次随艇出海,艇员队都会开展“维护荣誉靠什么、使命责任是什么、献身强军做什么”讨论,在任务考验中不断强化战斗精神和使命意识。 

同时, 372潜艇细化了400多条管理标准和行为标准。在“硬杠杠”的约束管理下,全艇训练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去年,为拿下某实战化课目,372潜艇官兵苦练技艺,训练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3个小时,甚至磨破了导弹发射模拟橡胶保护套。最终,该课目实弹演习取得圆满成功,372潜艇再添一招克敌制胜的绝技!

任务越来越重,航程越来越远。深海大洋,372潜艇这个英雄群体在不断续写新的辉煌。 

空降兵某部二营六连

改革转型冲在前

摄影并撰文/记者 李国文 李开强 特约记者 蒋 龙

英模名片

空降兵某部二营六连,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近年来,六连官兵大力弘扬黄继光英雄精神,圆满完成空降砺剑、高原驻训等多项重大任务。2013年8月,习主席签署命令,授予六连“模范空降兵连”荣誉称号。

“黄继光——”

“到!到!到!”

这是空降兵某部二营六连点名时的标志性场景。每次参加连队点名,记者都深受震撼。

这次点名,下士廖万荣和几个战友自发成立装备维修小组,研究解决装备技术难题,受到连队表扬。

改革转型,六连由传统伞降步兵连转变为合成机步空降连。听说某新型装甲战车即将列装,入伍前在汽修厂工作过、有维修特长的廖万荣既高兴又有压力:“新装备面前,六连和兄弟连队站在同一起跑线。咱六连一直是扛红旗、当第一的,在事关战斗力的竞争中,决不能落在后面!”

为改革转型加班苦干,是六连每名官兵的自觉行为。

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提高后,各班排乃至更高的层级之间如何协同?演习和战斗行动中,连队主导作用如何发挥?两条腿用得少了,体能训练如何加强?怎样依托新装备大幅提升战斗力?最近,“黄继光班”班长李鹏超经常和战友们讨论交流这些问题。连长刘堃说:“由传统步兵到合成机步,变化的不仅仅是称呼提法,更是思维理念、训练手段的重塑。”

战备演练前,六连官兵在黄继光雕像前宣誓。 (摄影/邓 毅)
4月底,“黄继光英雄连”所在旅组织改革调整后首次跳伞训练,检验新的指挥关系,确保部队随时拉得出、打得赢。
“黄继光英雄连”官兵参加空中突击演练。

肯学习爱研究,让六连站上了更高的起点。按建制、专业组织训练的模式被打破,按战斗编组合成精训的新路子已趟开……指导员余海龙说,多年来,连队传承黄继光精神,英雄热血在每一名官兵体内奔腾。

余海龙曾作为空军基层代表参加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与习主席同桌吃红军饭。习主席亲切询问空降兵部队传承黄继光精神有哪些措施,殷切嘱咐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部队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

如今,军队改革转型的大考正在火热进行,余海龙最想对习主席说的是:“黄继光英雄连”依然冲锋在前!

 火箭军某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

倒也要倒在阵地上

摄影并撰文/ 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潘庆新 辛培虎 李双泉

英模名片

谭清泉,专业技术少将,火箭军某旅高级工程师、导弹专家,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201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砺剑先锋”荣誉称号,多次圆满执行发射任务。

大山深处,火箭军某导弹旅特装科科长刘得志正在组织官兵查验返厂维修归建的某特种装备。忙碌中,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官兵眼帘—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喘着气向他们走来。

官兵们都知道,谭清泉身体状况不好。2011年,他在肺癌手术中切除了最大的一叶肺,术后仅4个月就重新回到导弹阵地。如今虽然恢复较好,但仍需坚持服药打针,加上年纪大了,走路稍快就气喘吁吁。虽然如此,只要得知有重大任务,谭清泉一定会赶到现场。

精通战略导弹专业的谭清泉,被官兵们誉为导弹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2016年春节前夕,已是花甲之年的谭清泉达到最高服役年限。是好好调养身体享受天伦之乐,还是继续在大山里坚守苦熬发挥余热?在战略导弹部队由“兵”变“军”的历史节点上,谭清泉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向组织递交了延迟退休的报告。

训练场上,经常能看到谭清泉忙碌的身影。
深入训练一线,为操作号手耐心讲解操作注意事项。
谭清泉(右)带病坚持进阵地检查装备。

2016年9月,旅接到命令要千里机动参加火箭军红蓝对抗演练。谭清泉要求随队征战,却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留下“守家”的他并没闲着,而是将留守的技术干部集合在一起,搞起了业务讲座。

作为谭清泉带出的徒弟之一,旅参谋长张欧心里明白:尽快把一身本事和教科书里学不到的经验留给部队,是谭清泉继续服役的主要目的。

“检查时不能光看仪表指数,还得判定现象,刚才听到‘咔嚓’声了吗?”“电缆头容易折断,连接时不要弯曲”……今年初,旅组织“百人百天”专业集训,谭清泉不仅主动担任了授课教员,还带队对所属阵地设备进行巡检巡修。

“活就要活在导弹旁,倒也要倒在阵地上!”谭清泉告诉记者,破解制约实战化训练向纵深推进的诸多瓶颈问题,还有许多课题等着他完成。

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

“北斗”导航的精彩人生

摄影并撰文/记者 邹维荣 韩阜业 通讯员 夏蒙山

英模名片

谭述森,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论证与应用研究,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述森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参与了北斗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与工程建设。虽然已年愈七旬,他坚定前行的脚步却从未停息。

在着手研发“北斗”之初,谭述森就主张定位与报告紧密结合,最大程度满足导航用户快速定位和位置共享的应用需求。现在的第二代北斗系统,已经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但谭述森对此并不满足,他希望“北斗”为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在谭述森的心中,“北斗”不只是卫星导航系统,更是自己人生的导航坐标。
谈起北斗系统,谭述森(左一)总有说不完的话。
谭述森(右一)与同事一起交流技术问题。

2014年3月8日,马航370航班途中失联,至今飞机的“黑匣子”仍然不见踪影。谭述森对此很有感触,他认为如果北斗系统能为飞机本身或者它的“黑匣子”提供快速定位报告服务,就可以有效地缩减搜救区域,也有更大的概率知道飞机究竟遭遇了什么。

“对航空器的实时精确监控,关系着国家安全,我们决不能把航行安全的信息装入别人的数据库,我们要让北斗具有全球航行跟踪和生命救援能力。”一谈到国家安全,谭述森便充满了激情。

有人问谭述森,都75岁高龄了,还不停地为“北斗”事业奔波,到底什么时候算个头?

谭述森回答说:“我们国家在经历百年沉沦之后,今天终于走上了民族复兴、强国兴军的康庄大道,但是国防现代化建设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

在谭述森的心中,“北斗”不只是卫星导航系统,更是自己人生的导航坐标。

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通信团四级军士长杨洁

“兵专家”可以这么牛

摄影并撰文/记者 梁蓬飞

通讯员 张能华 徐 斌

英模名片

杨洁,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通信团四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1次,2016年被军委联合参谋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践行强军目标新闻人物”。

微风拂面,晴空如洗。落日余晖中,一脸倦容的杨洁使劲伸展着腰背,深吸了一口室外的清新空气。

这是昼夜未息的34个小时。5月13日早晨,正在军委联指中心值勤的杨洁突然接到命令:检查军委联指中心所有网系设备,严防肆虐全球的“勒索病毒”入侵。

测试软件、扫描系统、关闭接口、加装防火墙……杨洁和2名战友连续奋战,一直忙到14日傍晚,出色完成了这项突击任务,确保全军指挥中枢安全畅通。

一名士官,竟能担此重任?

其实,萦绕在杨洁身上的问号,远不止这一个。然而,几乎每一个翻看他简历的人,都会发出赞叹——

杨洁在检查维护网络系统。
杨洁被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表彰为“2016年度践行强军目标新闻人物”。(摄影/记者 李三红)
杨洁(左二)和战友一起搭建指挥信息系统。

入伍时,杨洁才读了两年高中,但凭着勤奋好学,他从一名炊事员成长为一体化指挥平台运行维护骨干人才,已18次参与全军重大军事行动, 22次被通报表彰,成为我军通指领域响当当的“兵专家”。

这位“兵专家”到底有多牛?且看两件事——

某新型装备服务器进行列装测试,作为唯一的“士官评委”,杨洁“逼”着厂家修改了大小100多个“瑕疵”,将性能指标由原来的22项细化为600多条,最终使该型服务器性能达到全国最高标准。

军委联指中心网络系统搭建进入冲刺阶段,上级要求2天内将没有拆包的20台服务器、66台终端安装完毕,并且联通三军。杨洁提出系统建设思路,通过现场改进软件变逐台装机为整体复制,带领战友仅用6个小时便完成任务。

“杨洁标准”“杨洁样式”“杨洁速度”……一时间,杨洁声名鹊起。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直接为习主席服务保障的那一刻。”据杨洁回忆,2016年4月20日,习主席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时,身为联指中心值勤保障人员的他,坐在机房里,一个人值守10台各类信息终端,分秒不差地将所有作战态势和编组信息准确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供习主席了解研判。

“改革强军,干部有干部的担当,战士有战士的责任。”杨洁说,一名想打胜仗的士兵,必须立足岗位建功。

武警新疆总队三支队支队长王刚

反恐战场一尖刀

摄影并撰文/记者 张海华 通讯员 王国银

英模名片

王刚,武警新疆总队三支队支队长,入伍25年来15次参加生死战斗,2016年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次荣立一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12次荣立三等功。

天山山脉,群山突兀,冰峦耸峙。

“注意隐蔽,快速接近!”随着一声令下,一队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悄然靠向目标。

“砰!砰!砰 ……”突然,一梭子弹从头顶呼啸而过。只听指挥员果断下令:“盾牌手掩护,投弹手、步枪手跟我上!”瞬间,枪声大作,暴恐分子成了瓮中之鳖……

这不是影视剧中的镜头,而是一次生死较量的反恐战斗。现场的这名指挥员,就是武警新疆总队三支队支队长王刚。

直面生死不眨眼,面对险局出奇招。入伍25年来,王刚参加了15次生死战斗,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一次战斗中,暴恐分子和官兵相持了10多个小时后,联指决定强行突击。但是,暴恐分子持有枪支,强攻易造成人员伤亡。

危急关头,王刚巧用战法、妙施计谋,隐蔽接敌,最终带领特战队员圆满完成战斗任务,实现了零伤亡。

熟悉王刚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捣鼓”装备。部队每配发一件新装备,他总要带着特战队员认真琢磨,熟练掌握其性能,确保在关键时刻能科学合理地使用。

“一人强不算强,个个硬才真硬。”当了支队领导后,王刚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培养一批能打仗、打胜仗的反恐精英。他带领官兵围绕“反应灵、抗得住、处置快”,大力开展战法创新研究,探索出山地围剿、丛林抓捕等10余种战法。同时,支队还组建了一支专业“蓝军”,每次拉动、演练都让“蓝军”随机出情况,磨砺处突能力。近年来,王刚带出百余名反恐处突骨干,其中2人被评为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14人荣立一等功,9人荣立二等功,两个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支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金灿灿的军功章,是荣誉更是责任。
王刚带领官兵开展追捕训练。
面对生死考验,王刚从不退缩。

编辑/刘万平 学员 陈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