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盔:万里赴戎机 执戈为和平

撰文/记者 孙兆秋 张晓祺 罗 铮 庞清杰

从北极上空凝望地球,橄榄枝环绕着世界五大洲……这是联合国的标志,寄托着人类永恒的梦想——和平。

和平,和平!这是世界上多少生活在动荡不安国家里的民众,望眼欲穿的祈盼。

中国蓝盔,为和平而生,为和平而战。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5万余人次,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迄今有13名官兵在维和一线壮烈牺牲。

中国红,和平蓝。安全护卫、工程建设、扫雷排爆、医疗救治……在远离祖国的维和战场,中国维和官兵直面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将忠诚举过头顶,把安危置之度外,在世界舞台展现了大国军人的血性担当。

如今,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出兵国、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目前,中国军队有2409名官兵战斗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

讲述维和部队故事,展现中国蓝盔风采。今年8月至9月,解放军报先后派出两路记者,深入马里、黎巴嫩、苏丹、南苏丹、刚果(金)5个国家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区进行战地采访。在动荡的维和一线,记者见证了中国维和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也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与奉献。

为了和平,中国军人的步伐永远坚定;为了和平,中国军人的足迹永远坚实。

中国维和官兵在马里加奥巡逻。(摄影/韩立建)

记者张晓祺、庞清杰发自马里维和任务区——

动荡之地播种和平希望

马里

所属洲:非洲

首都:巴马科

国土面积:1240192平方公里

全国总人口:1799万

 

飞行22个小时,跨越13000公里……经过3次转机,我们从中国北京,来到马里加奥。走下飞机,眼前的候机大厅,因频繁的恐怖袭击,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机场红土地跑道上,泛起汹涌的热浪,仿佛把我们丢进了烤箱。炙热的空气里,弥漫着战争的味道。

全副武装的中国第5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章海军迎了上来,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求我们戴上头盔、穿上重达15公斤的防弹背心。

马里,一度被视为“上帝遗忘的角落”。这个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国家,没有三毛小说中的浪漫。战争、贫穷、疾病,使这里的民众平均寿命仅为45岁。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让人震惊:在马里,16个组织派别冲突不断,4股恐怖势力被联合国列入黑名单,平均每21个小时就发生一起袭击事件。据统计,马里1年牺牲的维和人员,相当于全世界其他维和任务区4年牺牲人数的总和。难怪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说:“马里是最危险的任务区,没有之一。”

中国第5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派出官兵,在马里加奥进行武装巡逻。

基于这样的安全形势,中国第5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严阵以待,忠实履行着联合国赋予的各项维和任务——警卫分队坚守战位,工兵分队修建营地,医疗分队救死扶伤。

“任务区就是战场,睡觉都要睁着眼睛。”对于章海军来说,这样的生活已习以为常,“行走在生死边缘,稍有疏忽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听到枪声或爆炸声,在加奥不是一件稀罕事。在公路上看到新鲜的浮土,官兵就要下车检查,防止埋了地雷。到达指定地点,官兵就呈战斗队形散开,不敢有丝毫大意。

在这里,哨位就是战位,上哨就是战斗。

中国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主要担负联马团东战区民事区的安全防卫任务。防区内,7个哨位梯次配置,对周围进行24小时不间断警戒。

除了站岗值勤,警卫分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武装巡逻,目的是震慑恐怖分子。

加奥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土壤贫瘠,植被稀疏。但在警卫分队营区内,栽种在塑料盆里的花草,在官兵的呵护下顽强地生长。

官兵说,我们种的不仅是花草,更是希望。是啊,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中国维和部队又何尝不是在播种着和平的希望!

记者张晓祺(左)、庞清杰(右)在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采访。
中国第5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组织防卫演练,检验官兵应急处突能力。
执行警戒巡逻任务的中国维和士兵,密切关注周围情况。
中国维和官兵举行升国旗仪式。
中国维和官兵举行向党旗宣誓仪式。
中国维和部队警卫分队组织实弹演习。
与家人远隔千山万水,对中国第5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保障中队指导员孙进来说,儿子的点滴成长
都是莫大的惊喜。这是当地时间8月8日,刚刚完成执勤任务的孙进(中),与战友分享妻子
发来的视频,听1岁零8个月的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叫“爸爸”。
每一次外出巡逻,都是一场生死考验。
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女军人。

                                                                                    摄影/记者 张晓祺

                                                                                    通讯员 韩立建 岳洪跃 孔凡兴

 

记者张晓祺、庞清杰发自黎巴嫩维和任务区——

国际舞台展示中国风采

黎巴嫩

所属州:亚洲

首都:贝鲁特

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

全国总人口:601万

 

踏上黎巴嫩的土地,我们竟有些“恍惚”了——这里分明就是地中海畔一处美丽的度假胜地,怎会成为外界眼中的“中东火药桶”?

然而,随着汽车从贝鲁特机场一路向南行驶,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致,逐渐让黎巴嫩的面孔清晰起来——

蔚蓝的地中海沿岸,印有政治人物头像的宣传牌随处可见,红白相间的黎政府军关卡沿路设置,被11年前黎以战争摧残过的房屋依稀可见……

是的,这里就是黎巴嫩。看上去是美丽的,但这美丽却是脆弱的。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长黄云告诉我们,黎巴嫩境内党派林立、冲突不断,活跃着10余支宗教力量,交织着东西方多元文化,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在中国维和部队营区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我们不时听到附近村庄传来阵阵枪声。黄云解释说,这是真主党正在为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中战死的成员举行悼念活动,“在这里听到枪声不是什么稀罕事,不高兴了朝天鸣枪,高兴了也要开两枪。”

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官兵整齐列队,准备执行任务。

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人人都是“外交官”,个个都是“代言人”。

走出国门,一举一动代表中国军队形象;异国他乡,一言一行展示和平使者风采。几天下来,在中国维和营区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想起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雷厉风行的中国速度、精益求精的中国标准、敢打硬仗的中国作风……从言谈举止到能力素质,中国维和官兵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在国际舞台塑造着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诚然,黎以矛盾很深;诚然,这里距离真正的和平还很遥远。但是,再远的路,只要一步步走下去,也终能抵达终点。

中国维和官兵采取吊装的方式,将加纳营掩体外的废旧石笼运走。
中国维和官兵在黎以边境“蓝线”地区作业。
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蓝线”地区,因埋有数以万计的地雷而被称为“死亡地带”。2006年至2017年,
中国维和官兵累计发现、排除各类地雷近万枚,创造了扫雷“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和“零伤亡、零事故”
的优异成绩。图为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于当地时间8月14日组织官兵开展扫雷训练。
中国维和官兵利用休息时间,教一同执行维和任务的加纳官兵学习军体拳。
中国维和官兵与黎巴嫩当地学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维和官兵向当地学校学生赠送文体用品。
八一前夕,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举办文艺表演活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中国维和官兵向联合国核查官演示排爆机器人作业。

                                                                                  摄影/记者 张晓祺

                                                                                  通讯员 董永康 马 超周洪宇

记者孙兆秋、罗铮发自南苏丹维和任务区——

用热血青春托举和平

南苏丹

所属洲:非洲

首都:朱巴

国土面积:619745平方公里

全国总人口:1223万

 

和平,生活在安逸中的人们,很容易忽视它的珍贵。然而,在南苏丹,它却是千千万万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自部署到这个国家以来,中国维和官兵以博大的爱心,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带去了和平的曙光。

8月15日至23日,我们随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一起,采访他们执行难民营警戒执勤、夜间城区巡逻等任务。特别是8月20日晚上,看到连续10昼夜置身交火区的维和官兵安全返营的情形,我们深深地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所震撼。为了保护当地人民安全,这些蓝盔勇士将生死置之度外,承受着战火危险,维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南苏丹采访期间,由于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联南苏团)与当地政府因机场控制权发生纠纷,我们前后2次滞留在朱巴机场,没能如愿到达瓦乌任务区。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维和官兵所面临的复杂情况。

带着深深的遗憾,我们电话采访了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和中国第7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分队。作为保障分队,被誉为“生命线”守护神的工兵分队承担着联南苏团近三分之一的交通运输线抢修任务,工作任务特别繁重。而医疗分队部署到任务区以来,坚持无偿医治当地平民,被誉为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

几天的采访中,我们心潮澎湃、百感交集。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战士!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官兵,远赴异国他乡,在环境恶劣、冲突频发的任务区,为饱受战火蹂躏的民众撑起了一片蓝天,用热血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用青春托举起和平的希望。

随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完成巡逻任务后,记者孙兆秋(左)、罗铮(右)与共同执行任务的维和警察合影。
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巡逻途中进行应急演练。
巡逻路上,中国维和官兵和当地居民交谈,了解安全情况。
中国维和官兵为一同执行任务的外军工兵提供武装护卫。
中国第7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分队派出医护人员到当地小学义诊。
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执行武装护卫时,车队经常会被路面上大大小小的水坑拦住去路。
图为官兵用步战车拖救陷入泥坑的突击车。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医护人员救治伤员。
中国维和官兵教当地学校的孩子学习中文。
中国维和步兵营女兵执行巡逻任务。
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为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搭建板房。

                                                                      摄影/记者 罗 铮

                                                                      通讯员 张 旭 周孟亮 李 赞 李 欣 马青峰 祁 璐 丁保林

记者孙兆秋、罗铮发自苏丹维和任务区——

饱含深情抚慰战争伤痛

苏丹

所属洲:非洲

首都:喀土穆

国土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

全国总人口:3958万

                       

达尔富尔,苏丹西部一块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是非洲大陆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却因长年的战火饱受创伤。

8月25日至28日,我们来到达尔富尔最大城市尼亚拉,探访驻扎在此的中国蓝盔。乘车从机场赶往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联非达团)尼亚拉超级营地时,沿途民众纷纷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孩子们更是追逐着车队,高声喊着“萨拉姆、萨拉姆(阿拉伯语,意为“你好”)”。随行的中国第1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队长王星介绍:“当地人对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维和军人十分友好……”

几天来,通过与官兵朝夕相处,我们了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无论烈日酷暑中的挥汗如雨,还是伤病不下火线的顽强拼搏,抑或那一张张黝黑消瘦的脸庞,一双双伤痕密布的手掌,一次次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采访期间,我们有幸跟随维和官兵来到“中苏友谊小学”,看望慰问那里的师生。正是在中国蓝盔的帮助下,这所学校得以建立并延续至今。我们来到学校后,全校1200多名学生带着灿烂的笑容,纷纷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这个场景,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

我们还了解到,“中国村”“友谊小学”“铁军大坝”“和平广场”“友谊大桥”……这些饱含中苏友谊、饱含维和官兵汗水的建筑,已成为达尔富尔随处可见的风景,见证着中国军人与苏丹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批批中国蓝盔,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援助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建设,抚慰着战火给这片土地造成的创伤。

8月28日下午,冒着一场不期而遇的大暴雨,我们乘机转飞法希尔,采访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月初,分队140名官兵和4架直升机已全部部署到位,正在等待履行UN使命。临别前,分队顺利通过装备核查,距离展翅高飞只差一步。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不禁畅想起中国“雄鹰”在达尔富尔天空翱翔的画面。

中国第1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官兵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官兵在紧张施工。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官兵齐心协力搭建板房。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施工时,警卫中队战士进行警戒。
中国维和官兵冒着酷暑施工。
对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官兵而言,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通信技师黎晓华帮助当地村民修理自行车。
今年6月底,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抵达苏丹后,官兵迅速组装直升机,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官兵前往援建的“中苏友谊小学”看望慰问师生,受到热烈欢迎。

                                                摄影/记者 罗 铮

                                                                          通讯员 司大勇 王淏田 周彦峰 余 磊

记者孙兆秋、罗铮发自刚果(金)维和任务区——

“中国半岛”聆听维和故事

刚果(金)

所属洲:非洲

首都:金沙萨

国土面积:2345409平方公里

全国总人口:7874万

 

2003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刚果(金) 维和任务区派出首批维和工兵、医疗分队。14年来,先后有4300余名维和官兵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忘我奉献,留下一个个故事。在刚果(金)南基伍省的地图上,中国维和分队驻守的半岛被当地政府永久命名为“中国半岛”。

9月1日,我们乘车绕过美丽的坦噶尼喀湖,穿过卢旺达的高山密林,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颠簸了近5个小时,终于抵达向往已久的“中国半岛”营地。醒目的巨型中国地图、“祖国在我心中”标语、维和主题石林,是14年来一茬又一茬维和官兵留下的印迹。置身其中,我们被维和官兵的博大情怀和细腻情愫深深打动。

次日,我们采访了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的官兵,原本以为工兵分队修路架桥不会有太多风险,但从脸庞黝黑的官兵口中听到的故事,却是险象环生。我们驱车来到刚刚竣工的“米提至姆嘎巴”关键道路修复现场,完工路段平整宽敞,待修路段大坑密布。走进布卡武市内的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驻地,院子不大但床铺整洁,人员不多但问候暖心,医护值班细致严谨,治疗检测有条不紊,“和平蓝”点缀下的“天使白”,把关怀化成阵阵春风拂进患者心里。

14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婴孩成长为少年,也足以让这里的维和故事发酵得愈发甘醇。所有的人和事看似平凡,但若以14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作为背景,就变得异常动人。我们离开时得知,中国第21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将在一周后抵达任务区,在这片红土地上,中国蓝盔的故事还将继续。我们相信,和平的美好愿景,在这里终将成为现实。

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举行升国旗仪式。
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与乌拉圭江河连组织联合防卫演练。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官兵紧张施工,帮助当地民众解决出行难题。
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团核查官核查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工程机械。
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队员开荒种菜。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医生诊治友军患者。
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团南基伍旅旅长为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官兵授勋。
中国第20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举办“一带一路”杯篮球赛。

摄影/曹 蕾 康盼盼 潘成军

编辑/刘万平 学员 唐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