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震天响
——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锻造“四铁”连队纪事

摄影并撰文/记者 岱天荣 钱晓虎 特约记者 王会甫 王东辉 康 克 胡春峰 通讯员 肖 宁

编者按

习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血性,是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基因。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就是英雄血性的突出体现。

今天,时代变了,装备发展了,但流淌在中国军人体内的血性基因没有变。“杨根思连”官兵赓续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对于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铸造“四铁”过硬部队至关重要。强军兴军征程中,会遇到一道道难关,但只要我们高扬英雄主义旗帜,铸牢信仰之基,砥砺打赢本领,淬炼英雄虎气,就一定能锻造出敢打必胜的精兵劲旅。

走进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营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反映我军一场光辉战斗的雕像:1950年11月29日,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小高岭战斗中,连长杨根思带领官兵连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在转移好伤员、阵地上仅剩他一人的情况下,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追授杨根思为“特级英雄”,命名他所在的连队为“杨根思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曾经发出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激励着一代代“杨根思连”官兵接力传承优良传统,续写英雄连队新篇章。近5年来,连队参加了“跨越-2014·朱日和C”实兵对抗演习、国际维和行动等多项重大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演习在即,“杨根思连”官兵精神昂扬参加誓师大会。
每次执行大项任务前,连队都要在杨根思雕像前举行宣誓仪式。
老连长杨根思身上表现出的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精神 ,是连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战备拉动,闻令而动。
2015年8月,参加国际炮兵射击能手竞赛时,“杨根思连”官兵登上最高领奖台。(摄影/单提喆 )
 
 
崇尚英雄,心头燃着一团火

“杨根思连”的官兵特别珍惜连队的响亮名号,谁对这张“名片”提出质疑,他们一准儿跟谁“急”。

2014年3月,上等兵牟元凯被选拔参加旅教导队集训。摸底考核时,牟元凯成绩不够理想,个别官兵开玩笑:“‘杨根思连’的兵不过如此!”

“‘杨根思连’的兵到底怎么样,咱们走着瞧!”牟元凯当即下定了决心。

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教学法……集训期间,除每天与其他队员一起参加“魔鬼”式训练外,牟元凯一有时间就给自己加码。

由于训练强度过大,他患上了骨膜炎,医生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可牟元凯将医嘱往兜里一揣,又直奔训练场……凭着这股劲头,结业7项考核,牟元凯一举拿下6项第一,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优秀学员”。

 
连队官兵搭乘运输机快速转场,参加紧急拉动演练。

“咱们连队的名号是打出来的,实力是练出来的,荣誉是拼出来的!”抱着荣誉证书返回连队,牟元凯这样告诉战友。

尊崇英雄,珍视荣誉。对“杨根思连”每名官兵来说,当战斗英雄、做强军标兵,是共同的追求。

2016年7月,在南苏丹维和战场上,面对武装冲突,“杨根思连”下士李磊、四级军士长杨树朋毫不畏惧,冒着枪林弹雨顶在第一线,不幸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老连长杨根思“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两名维和烈士灵柩运回国的当天晚上,百余名“杨根思连”退伍老兵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悼念战友、追忆英雄。他们纷纷向旅领导表态:一朝在“杨根思连”当兵,终生是“杨根思连”传人。若有战,召必回!

 

勇者无畏,传承一股英雄气

敢打必胜,勇往无前。

2016年7月10日,是“杨根思连”四级军士长于明彬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南苏丹维和战场上经历了生死考验。

当天18时39分许,于明彬驾驶步战车执行警戒封控任务时,一枚火箭弹击中战车爆炸起火。

“快,下车!”一阵眩晕过后,于明彬意识稍有清醒,迅速下车将伤员转移到安全位置。此时,他突然想到:车上存放着上百枚炮弹、油箱内有近400升柴油!一旦爆炸,将会给周围战友和难民造成重大伤亡。

炮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子弹打在步战车钢板上铛铛作响。于明彬心头只剩一个念头:就算付出生命,也要把险情排除!枪林弹雨中,他从前来救援的突击车上取下灭火器,对战车进行灭火,成功避免了二次爆炸发生。

当天午夜,维和步兵营接到通报:“当地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维和营区可能被攻击。”根据防御部署安排,“杨根思连”要挑选8人组成反坦克狙杀组,建立外围第一道防线。

谁都清楚,这个任务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可没想到,当连长王震做动员时,官兵无一例外坚决请战。

最终,精选出来的8名连队骨干组成突击队,每人携带4具火箭筒直奔战位。在接下来的6个多小时里,他们与武装分子近距离对峙,实施有效震慑,圆满完成了任务。

困难越多,斗志越高;挑战越大,干劲越足;对手越强,拼得越凶。“杨根思连”的官兵,时刻透着一股能令敌人胆寒的血性虎气。

有一年,“杨根思连”作为航空输送先遣分队,乘飞机远程机动千里到任务地点。破晓时分,官兵刚下飞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接到“徒步急行军25公里参加城市进攻作战”的命令。

“谁要是掉队了,就不是‘杨根思连’的兵!”连长王震一声怒吼,率先带队飞奔。

崎岖的荒原上石头草窠遍布,官兵们全然不顾,全速行军。最终,全连硬是提前到达指定地点。回忆当时情景,连队战士郝振标说,大家都感到“血好似被点燃了”。

精武立身,磨砺胜战“刀尖子”

一场国际比武,比出了“杨根思连”官兵敢战必胜的精气神。

2015年7月,“杨根思连”九班班长陆亚东奉命出国参加国际炮兵射击能手竞赛。来到异国赛场,距赛事只剩一周时间时,陆亚东才见到主办方提供的某型火炮,发现该型装备此前根本没有接触过。

“不吃不睡,也要把火炮玩转。”陆亚东和战友全身心投入训练。然而此时,一支外军代表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时,火炮发生炸膛,造成人员伤亡。

是像很多参赛队一样暂停训练,还是按计划继续突击?关键时刻,陆亚东坚定表示,只要严守操作规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风险!

凭着这股精气神,我军代表队短短一周将火炮操作时间由4分钟缩短到45秒,实弹射击竞赛中,陆亚东成为5个国家10个参赛班中,唯一4发4中的射手,被评为“最佳火箭筒手”。

“‘三个不相信’,说到底要靠过硬的素质能力来支撑!”旅政委练伟介绍,这些年,“杨根思连”把战备训练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始终保持“随时上战场”的姿态。

2015年,“杨根思连”主战装备增添了新型信息化系统。为尽快迈过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的坎儿,官兵们加班加点补信息化理论、钻新装备性能。不到3个月,全连官兵便掌握了通用指挥、侦察情报、测绘导航等9个业务模式40余项功能。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这次改革调整后,“杨根思连”从装甲步兵连变为合成步兵连。围绕“战斗队形如何运用、战场火力如何发挥、攻击破袭如何实施”等新课题,连队官兵集智攻关,系统梳理各专业职责要求和技能标准,向敢战必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锋。

“杨根思连”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官兵与外军开展联合处突演练。(摄影/付晓飞)
演兵朱日和训练基地,“杨根思连”官兵利用烟幕伪装掩护破障突击。(摄影/付晓飞)
在一场联合演习中,“杨根思连”官兵参加地空协同作战。

编辑/刘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