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的“味道”

摄影并撰文/刘 永 王建智 李 康 李 成

“一开、二听、三观察,每个部件启动时都有独特的‘语言’……”新疆军区某高炮团火炮阵地上,二级军士长赵先洋正向战友传授油机维修技术。担心战友听不懂自己的四川“麻辣”口音,他时不时就追问一句:“大伙儿听懂了没?”

22年前,赵先洋第一次走出西南的大山,来到部队后,那口浓郁的乡音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平时和战友难以交流不说,开会发言也是让大家听得云里雾里。新训喊口令的时候,他独特的口音使训练场的严肃紧张“秒变”诙谐。

新训结束后,赵先洋被分到修理连从事油机修理专业。与作战班排失之交臂,赵先洋有些不甘心,但一股“倔劲”也上来了:“战友们听不懂我的话,我偏要听懂机器的‘话’!”

“听懂”机器的话,可一点也不容易。赵先洋的训练场就是这嘈杂的修理车间。铆在修理岗位20多年,赵先洋从“小赵”变成“老赵”,战友们都说,老赵当兵当得越来越有“味道”。与油机朝夕相伴,每天呼吸着充满柴油味的空气,柴油似乎渗进了他的皮肤,变成他的独特“体味”。老赵热爱自己的岗位,在他看来,油机也是有生命的。对他来说,油机低沉有力的轰鸣声婉转悦耳,宛如天籁;它的每一声异响,都是在跟自己交流。

多年来,老赵的普通话没有太大长进,但却练出一手油机修理硬功。油机的任何细微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因此被誉为火炮阵地上最“耳聪目明”的人。

那是一次高原实兵实弹演习,赵先洋跟往常一样在阵地上巡查。火炮联动的命令传来后,他敏锐地捕捉到五连2号油机的启动声音比平时更刺耳。“出问题了!”赵先洋心中一紧,立即提着工具箱赶到五连阵地。

“靶机即将进入射界!”果然,观测手的报告声还在空中回响,2号油机就停止了运转。赵先洋顾不得擦去脸颊上的汗水和尘土,右手伸入油机机箱的一处缝隙,用扳手一敲、一推、一拧,不大一会儿,油机动了!刹那间,战炮怒吼,炮弹在天空中织出一道火网,靶机被成功捕获。

此时的阵地上,赵先洋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一丝笑意在脸颊荡漾……

工作中,赵先洋的眼神里充满专注。
赵先洋在演练中抢修油机。
赵先洋(前排左一)为战友传授修理技巧。
火炮怒射,正是赵先洋最开心的一刻。

编辑/楚沄浩 学员 孙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