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记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硕士博士宣讲团

摄影并撰文/记者 孙伟帅 特约记者 吴苏琳 李 治 通讯员 杨培宇

今年8月,宣讲团成员到部队为实习学员授课。(摄影/陈 明)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群年轻人从内心深处呐喊出“真理之声”:成长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祖国的未来,有我们热血同行……

他们是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硕士博士宣讲团。

10多年来,他们奔走在军营一线、学校社区、田间地头,先后开展了100多场理论宣讲活动,向人们诠释着中国道路,坚定着中国信念。

拉直自己心里的问号

对于最初走上理论宣讲这个特殊讲台的情景,今年42岁的黄朝峰教授记忆犹新。

2003年,不少博士、硕士只看重专业研究,对于公共理论课“觉得用处不大,不愿意听”。老师想了一招:既然我讲你们不愿意听,那就你们自己讲给自己听。于是,正在读博士的黄朝峰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候,其实是为了拉直自己心里的问号。”黄朝峰一笑,“国家的政策理论对我们来说,熟悉又陌生——好像每天都在听,可到底有啥深意,不仔细琢磨还真不明白。”

理论看似高深,答案其实就在身边。让黄朝峰茅塞顿开的,是“银河”的故事——

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造巨型机,到1983年首台亿次巨型机“银河”问世,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从“银河”到“天河”,从亿次到千万亿次,国防科大在27年里完成了世界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逆袭”,创造了中国速度,登上了“世界之巅”。

这一奇迹,他们靠什么创造?答案写在可贵的“银河精神”里——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

“若是为名为利,他们绝对无法完成。”黄朝峰越研究越心潮澎湃,“信念的高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就是怀着为国家做事的心。”

他心中的问号开始逐渐拉直,一扇大门豁然洞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宣讲,打开更多人心中那扇家国情怀的大门。

白驹过隙,黄朝峰的课,一讲就是十几年;当初不定期举办的小论坛,也变成了现在朝气蓬勃的硕士博士宣讲团。

青春应当为祖国而澎湃

有着大眼睛的漂亮姑娘马璐,2013年考入国防科大攻读硕士,第一次倾听了硕士博士宣讲团的宣讲。

2016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她,加入硕士博士宣讲团,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听众变成讲师。

“青春,应当为祖国而澎湃。”马璐说。

宣讲团成员结合科技兴军组织研讨交流。
宣讲团成员马璐结合所学专业向新学员讲述强军故事。
毕业学员回到母校与教员进行专题交流。

时下一些年轻人,倾向于用名和利作为衡量自己未来的标尺。殊不知,未来能走多远,其实取决于心中的信念;未来能攀多高,决定于心中是否装着自己的国家。

当下,中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史无前例地接近伟大复兴梦想。如此宽阔的历史舞台上,只要努力,梦想之花就会绽放。

马璐说:“生活的快乐离不开金钱和名誉,但,拥有长久而充实的快乐和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怀国家和天下的人。”

信仰会让种子破土而出

硕士博士宣讲团成员谭真,是一名典型的“工科男”。

2015年的一天,谭真接到一项任务:向校内学员宣讲“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谭真有点头疼,该怎么把它讲清楚呢?

坐在实验室里,谭真发起了呆。屏幕上,昨天刚构建好的一幅关于军事领域的知识图谱正在闪烁。谭真猛地站起来,乐了。

两天后,一幅关于“一带一路”的知识图谱跃然纸上。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红色圆点,向四周辐射出数十条线路,每一条线路都带有一个蓝色圆点,上面标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和事件。通过图谱,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这可能是我作为‘工科男’的优势吧!”谭真颇有些得意地说。

其实,像谭真这样把自己的学科思维融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中的,硕士博士宣讲团里大有人在。

从黄朝峰那一代人开始,他们始终在想办法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坚持做好宣讲这件事。

“小阵地撑起大天地”,这是国防科大硕士博士宣讲团对自己的形容。守住“阵地”需要坚持,每当他们看到台下听众真挚热切的眼神,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坚持的意义之所在。

“坚持做好一件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如他们自己所说,坚持,是因为相信,他们要做的,不是“收获”,而是“播种”,终有一天,信仰的力量会让种子破土而出。

宣讲活动发起人之一朱启超与新一代宣讲团成员交流体会。
谭真(中)和同学用知识图谱解读党的创新理论。
用真理的光芒照亮科研攻关的道路。
在高科技领域探索创新的宣讲团成员与新型战机部队官兵进行交流,共话强军梦想。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