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贡献力量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院士群体畅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录

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近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8位院士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谈感受、说职责、话使命,表达坚定高举旗帜,坚决听从指挥,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世界一流军事科研机构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一字一句都关情,一举一动见忠诚。让我们共同聆听院士们的“初心之语”,感受他们的忠诚与信念、奉献与担当。

孙曼霁

让军民融合成为创新效益“倍增器”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孙曼霁院士每天仍准时到达办公室,给自己泡上一杯热茶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查阅最新的科技文献,与课题组成员探讨工作进展,接待来访的科技界同行……自1954年分配到该院工作,他与这座古朴厚重的科研办公大楼已经相伴半个多世纪。在这里,他参与完成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研究课题,获得了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十九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必定会加速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大家都觉得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有劲儿可使,有方向可奔。”孙曼霁兴奋地说。当前,他们正在研发一种军用特需药,效果非常好,下一步就是尽快与军地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临床研究,尽早装备部队。

一走进实验室,孙曼霁就忘了自己的年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吴祖泽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

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吴祖泽院士就迎来了两位客人:党的十九大代表王福生、哈小琴。他们都是吴院士培养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师生共议十九大,倍感精神振奋,豪情满怀。“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个宏伟目标让我们热血沸腾,充满干劲。”吴祖泽兴奋地说。

吴祖泽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介绍实验血液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专著,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手术。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发展军事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学科发展与任务需求的关系等等,使军事医学取得更好的发展。”吴祖泽说。

吴祖泽和学生一起共话国家和军队发展的宏伟蓝图。

秦伯益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在冬日的暖阳中,85岁的秦伯益院士围绕人才问题娓娓道来。

秦伯益院士一直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为健全医疗与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余热。他谈到,上世纪50年代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时,一大批医学界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这是我国军事医学事业白手起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系列重大成果的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人才问题仍然是核心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基础性工程,要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秦伯益始终有着无限的热爱。

沈倍奋

科技创新要与实战需求精准对接

熟悉沈倍奋院士的人都知道,她总是很匆忙,似乎一直在跟时间赛跑、跟任务赛跑、跟损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赛跑。2014年,西非暴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沈倍奋带领团队应急攻关,在3个月内成功研发并生产储备了埃博拉抗体药物。

“军事医学科研一定要与实战需求精准对接!”在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大楼的办公室里,沈倍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语速很快,观点十分鲜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紧密结合,突出问题导向,结合实战需求来调整和校正科研方向,针对未来战争形态,瞄准未来战场需求,拿出实用管用好用的科研成果。”

沈倍奋指导学生做实验。

夏咸柱

抓紧制定生物科技强军战略规划

今年78岁的夏咸柱院士,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夏院士说。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人兽共患病疫情此消彼长,愈演愈烈,夏咸柱敏锐地锁定人兽共患病防控这一科研主攻方向。几十年来,夏院士的科研工作始终瞄准解决人民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主持了多场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和科技论坛,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等重要外来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建议”等院士建议案。

“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落后一步就意味着受制于人。我们要抓紧做好人才与平台建设、技术与物质储备工作,为生物科技强军做出应有贡献。”夏咸柱说。

夏咸柱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报告。

张学敏

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中

“希望相随,有梦则美。”这是张学敏院士常常勉励学生的一句话。这个“梦”既是个人的科研梦想,也是强军梦,更是中国梦。张学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在重大疾病防控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取得了国际范畴内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作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医学专家,张学敏还带领团队在一系列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检测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张学敏说,军事医学研究应从国家安全着眼,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聚焦国家、军队重大需求和关乎人民健康亟待攻克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布局、重点突破,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中。

张学敏带领团队集智攻关。

李 松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超前布局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作为来自科研一线的代表,李松院士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习主席的讲话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针对国家重大疫情进行防控药物研究,是李松院士长期以来坚持的科研方向。2004年底,我国各地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关键时刻,李松团队率先在国内研制出防治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该药被列入国家战略储备。作为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发现创新团队的领队,他的科研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战略需求展开。他带领团队攻克我军防化战储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瓶颈,大幅提升了应急药物保障效率。近年来,团队在提升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等方面的药物研究取得可喜进展。

“药物研发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战略导向必须抓准。有些领域必须提前10年、20年进行前瞻布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李松说。

多年来,李松带领团队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针对国家重大疫情进行防控药物研究。

金宁一

着眼国家安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长期从事重要烈性病毒病研究与综合防控的金宁一院士,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国家安全的内容尤为关注。在金宁一看来,军事医学研究应紧紧扭住维护国家安全这个总开关,在生物安全防御、重大共患疫病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反生物恐怖、国家生物疆域能力建设等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共进,集智攻关。

禽流感、SARS、H1N1流感……近年来,金宁一院士带领团队相继开展了多种烈性、新发突发病毒的分离鉴定工作,围绕防控理论和关键技术系统攻关,拿出了成体系的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和产品,建立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标准规范,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金院士深有感触地说:“军事医学研究应利用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有利契机,着眼国家整体安全,打破学科体系壁垒,促进交叉融合,形成拳头力量,催生颠覆性重大创新成果,为强国强军贡献力量。”

金宁一长期从事重要烈性病毒病研究与综合防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撰文/特约记者 庄颖娜 通讯员 刘征云 赵锋 王海亮 李响

                                                                    摄影/特约记者 姜锡娟 通讯员 张林峰 熊垒

编辑/穆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