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烈士谱

中华民族伟大悠久的历史,由一代代民族英雄儿女热血谱就。近现代以来,英雄故事尤为慷慨,民族史诗何其壮烈!

他们或艰难求索,或奋斗奉献,或以身许国……奏响人生壮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新征程上,高唱英雄赞歌,弘扬传承英烈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通过回望英烈故事缅怀英雄品质、感受民族历史、感奋民族精神,营造纪念、敬仰、学习民族英烈的社会氛围,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革命军中马前卒”  邹 容

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人。

1902年,邹容到日本留学,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于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邹容写成了7章2万余字的《革命军》一书,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

《革命军》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宣传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著作。刚一问世,就被不少人称之为“今日国民之第一教科书”。

1903年起,《革命军》先后在上海、新加坡、日本、香港、美国等地翻印29版,发行100万册以上,占清末革命书刊销量的第一位。清政府惊惶失措,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同年6月29日和30日,巡捕先后闯进《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去章炳麟等人。7月1日,18岁的邹容独自步行到租界监狱,自报姓名,慷慨入狱。

1904年5月21日,邹容被判“监禁二年,罚作苦工,限满释放,驱逐出境”。由于狱中非人的生活,1905年4月3日,邹容病逝于上海提篮桥监狱,时年20岁。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并赞叹“惟蜀有才,奇俊瑰落”。

(新华社记者 周闻韬)

“巾帼英雄”  秋 瑾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新华社记者 俞 菀)

“光复军”首领  徐锡麟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又字伯圣,别名光汉子。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

1901年,徐锡麟受聘为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任副监督。1903年赴日本大阪参观国际博览会,并转道横滨、东京游历考察。在东京期间,他积极参加营救章炳麟的会议,并慷慨出资捐助。回国后,在东浦创立热诚学堂,提倡国民教育。同时在绍兴开办“特别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1904年, 徐锡麟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7年5月,“光复军”成立,徐锡麟被推为首领。他决定于7月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举行大考时刺杀恩铭等人,提前发动起义。6日早晨,徐锡麟与陈伯平、马宗汉来到巡警学堂,召集学生进行演说。典礼开始后,他从靴中拔出两支手枪,向恩铭猛射。随后,与陈伯平、马宗汉率领学生直奔抚衙。藩司冯煦、臬司毓朗等逃出后集兵反扑,徐锡麟率学生转道占领军械所,双方激战4小时,后与马宗汉等20余人相继弹尽被捕。安庆起义失败。

6日晚,冯煦、毓朗组织审讯。在公堂上,徐锡麟大义凛然:“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面对审讯,他直认不讳,即日惨遭斩首剜心。

(新华社记者 俞 菀)

“铁血丈夫”  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1907年,林觉民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林觉民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的一天,林觉民回到家中,联系同盟会各联络人,隐秘地进行起义计划推演。等到负责起义的领导人黄兴到达广州,一切准备就绪时,革命党中却出了内奸。很快,起义遭到破坏,不少革命党人被抓捕,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提前起义。

是夜,林觉民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父亲,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在《与妻书》中,林觉民无奈写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4月27日,革命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广州总督署,而两广总督张鸣岐早已撤走。当他们撤出时正好撞上了巡防营,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林觉民力竭受伤被捕。

几天后,林觉民被押往刑场。就义前的林觉民泰然自若,慷慨赴死。孙中山先生得知起义的同志们牺牲之后,不禁仰天痛呼:“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24岁的林觉民和其他七十一人葬于广州黄花岗荒丘,他们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新华社记者 刘 娟)

慷慨赴死为共和  彭家珍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人(今青白江区城厢镇人),1888年4月9日出生。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学习军事,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接受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革命思想。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但清王朝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不甘失败,组织“宗社党”拼力反抗革命。为了扫清革命阻碍,彭家珍自告奋勇,决定舍身前往刺杀良弼。

1912年1月26日晚,当良弼乘坐的马车回到府邸门前,良弼正从马车上迈下一只脚时,一个身着清军官服的青年人迎上来递上一张名片。良弼诧异之间欲转身快步回府。突然,青年人掏出一枚炸弹,一声巨响后,良弼应声倒地,左腿当即被炸断。一块弹片也击中了青年人的头部,他不幸壮烈牺牲。这个青年正是彭家珍,时年23岁。两天后,良弼伤重死去,同时殒命者还有其8名卫兵。

那是一个为革命慷慨赴死的年代。爆炸行动前,彭家珍写好绝命书,连同账簿和现洋200元装入皮包内,交给同志。“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这是彭家珍留下的生命绝唱。

(新华社记者 吴文诩)

为国捐躯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湖南常德市桃源人,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04年2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政治纲领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1905年6月,宋教仁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同年8月,他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1911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基本结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权预期和政治热情。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3月20日22时45分,被洪述祖暗杀于上海火车站。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

“首义功臣”  蒋翊武

蒋翊武(1885-1913),湖南澧州(今澧县)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

1909年,蒋翊武投入湖北新军,发起组建文学社。1911年夏,他积极促成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担任文学社社长,被推举为武昌首义总指挥。起义前夕,时任起义总参谋长的孙武在汉口试制炸弹失事,武汉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式相当危急。蒋翊武以总司令名下达起义的十道作战命令,促使起义在仓促爆发的情况下有序地走向成功。其后,他又积极襄助莅临武汉指挥的民军总司令黄兴。汉阳失守后,蒋翊武临危受命,任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坐镇指挥,在武昌保卫战中“却强敌,守危城”,牵制了北洋军阀的精锐兵力,有力支持了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

“中华民国”成立后,蒋翊武不以“首义功臣”自居,创办《民心报》。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蒋翊武义愤填膺,奋起抗袁,首倡“二次革命”,出任中华民国鄂豫招抚使。后遭袁通缉,被迫亡命出走,8月29日路经广西全州时被捕,对袁世凯的劝降利诱,坚拒不受,9月9日,在广西桂林英勇就义。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

编辑/宋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