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飞 高明俊 黎 平 蔡伟晓

"/>
火箭军某导弹旅6名40岁士官骨干 ——

老兵“不惑”奋勇前行

摄影并撰文/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高明俊 黎 平 蔡伟晓

进入“不惑之年”的6位老兵的步伐愈发坚定。

在火箭军某导弹旅,有6名军龄超过20年的士官——“导弹神医”郭春亮、“故障克星”郭惠敏、“神瞄手”闫志欣、“专业教头”杨荣祖、“通信精兵”叶勇和“气象大拿”毛文斌。

他们都战斗在一线重要操作岗位,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是个顶个的技术骨干和训练尖子。巧合的是,他们同为1978年生人。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他们内心既感到自豪,又为身处伟大时代倍感幸运。他们说: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一个人的40年,恰好和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40年历史重合,我们太幸福了……

郭春亮,技术营技术连二级军士长,入伍20多年,曾经执行数十项重大任务,让他感受颇深的是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

郭春亮回忆,最初下达操作命令只能人工将字母逐个敲进单片机,输错一个就必须全部重来。后来换了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测试速度提高不少,故障率却居高不下。如今装载了自动化测试系统,号手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自动完成导弹升级测试,数据判读也更加直观精确。

士官骨干带着各自班组成员奔向战位,展开全流程满负荷战斗发射演练。(摄影/刘厚良)

通信营二级军士长叶勇,在光端专业岗位工作了21年,先后经历了4次装备换型,对装备更新换代带来的变化刻骨铭心。“刚入伍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机房,一排排电路板、一串串三极管,我彻底蒙了。”叶勇回忆,那时候,机房密密麻麻布满各类晶体管,调试一次光端就需要在3层楼之间来回跑好几趟。如今,随着装备高度集成化,“一键式”操作早已成为常态。“现在巴掌大的芯片,就能达到以往整间机房的存储量,这在以前谁敢想。”叶勇兴奋地说。

“随着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官兵素质也水涨船高。”担任旅控制专业教员的杨荣祖说。10多年前,他当教员之初,由于战士学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一个简单的原理他都要反复讲很多遍才能被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士兵走进军营,他们的专业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杨荣祖的专业教学轻松了不少。

让“气象大拿”毛文斌感受最深的,是实战化训练难度强度的变化。毛文斌说,以前发射预选窗口,预报员只需要提供“粗放式”的气象预报,挑选最有把握的时机执行发射任务。现在战备拉动不打招呼、发射单元随机抽点、导弹点火不择天气,必须按照“分毫必究”的标准为遂行任务提供实时精准的气象保障。

“这变化那变化,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了变化!”郭春亮道出了其他几位老兵的共同心声。他们明白,亲身经历国家和军队的沧桑巨变是一种幸运,但未来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珍惜军旅岁月里的每一天,坚守岗位,争当精武先锋,为强军兴军多做贡献!”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人生进入“不惑之年”,老兵们却初心不变、豪情依旧。

叶勇,1978年8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现为火箭军某旅通信营营士官长。
和着改革强军的鼓点共同成长。
郭惠敏,1978年6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现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三营导弹操作手。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更要练就过硬本领,为富国强军贡献力量。
杨荣祖(中),1978年3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现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二营营士官长。
在改革强军的激流中书写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
闫志欣,1978年8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现为火箭军某旅发射五营瞄准专业指挥。
我们幸运地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更应该成为改革强军新时代的弄潮儿。
毛文斌,1978年8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现为火箭军某旅综合保障营测雨雷达站站长。
置身改革考场,时刻心系战场,积极投身强军兴军实践。
郭春亮(中),1978年5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现为火箭军某旅技术营平台单元测试指挥。
伴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动,在军营舞台上书写辉煌人生篇章。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