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在联合战位绽放

——记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

摄影并撰文/记者 周 猛 杨清刚 特约记者 张坤平 蔡波涛 通讯员 张立培 张文诗

有人赞她为铿锵玫瑰。她研制开发出19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其中二等奖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成果全部在全军推广运用。

也有人夸她是巾帼英雄。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她屡获殊荣: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她,就是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

尹璐深入基层部队调研。

她的选择是——到离战场更近的岗位去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吹响了构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号角。战区成立之初进行人员分流时,尹璐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边是熟悉的领导战友和对口的技术岗位,另一边是全新组建的保障队和完全陌生的专业。

“作为军人,我选择到离战场更近的岗位去!”尹璐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

战区尚在筹建阶段时,尹璐被确定为专家咨询组成员,参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某信息系统。

然而,既无现成经验参考,也无联合作战指挥流程对照,同时各军种作战样式大相径庭、指挥需求各有侧重。

尹璐带领团队昼夜奋战,组织了几千次对接、融合、调试,成功引接陆海空天等10多种信源,在上级要求时限内提前构建起上通军委,下联战区陆、空、火箭军和省军区、联勤保障部队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并同步研制开发出战场情况保障支撑平台。

英雄精神激励尹璐奋进。
尹璐带领团队人员在指挥所进行联合作战指挥保障。

她的标准是——符合实战需求吗?

战区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初期,对于一些常规信息的引接、融合、处理,原有方案部分采用的是人工处理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影响精度。发现问题后,尹璐前瞻性地提出引入人工智能手段的改进思路。

“有时多赢得一秒钟,可能就决定了一次作战行动的胜利!” 尹璐坚持研究论证,并积极推动整改方案通过了立项审批。

尹璐常讲:问题就是课题,不仅要当“技术控”,更要成为“作战通”。

在执行“9·3”阅兵训练保障任务时,在阅兵指挥部领导的支持下,尹璐短时间内研发成功一套融合多种指挥功能和各类训练信息的“阅兵指挥信息系统”,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如今她结合战区使命任务,将这一系统升级为“战区多样化军事任务态势监控系统”。

“某综合空情预警系统”“某信息安全管控系统”……战区成立两年多来,尹璐已经带领团队取得6项科研成果,有的填补了我军相关专业的技术空白。

尹璐与战友交流业务。

她的幸福是——身边的年轻人英才辈出

2016年初,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系统投入试运行。尹璐深知,联合作战指挥平台的高效运行,需要后台技术人员与前台参谋人员、指挥员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发挥联合作战指挥的聚合效应。

为了让战区机关人员尽快掌握系统操作方法,尹璐加班加点撰写出2万多字的教案,先后为1000多人次进行授课辅导,有效缩短了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生成周期。

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团队。近两年,先后有多名来自各军种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年轻博士、硕士充实到该队。如何尽快将这些高才生培养成顶得上去的技术骨干,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作为总工程师的尹璐,创造性地突破业务室建制,跨专业抽组,各学科交叉,成立6个紧贴联合作战的课题组,让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担任课题组长,放开手脚展开研究攻关。

两年来,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她亲自帮带的17名技术骨干,如今已全部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该保障队连续两年被战区评为“联合作战保障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尹璐被战区评为优秀教练员。

尹璐与军种参谋人员一起探索联合作战指挥保障路子。
尹璐带领团队努力拼搏,为中部战区联指组织指挥各军种开展联合作战实兵演练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编辑/刘 妍 学员 周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