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口”,展现自信与风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军迎外部队建设发展掠影

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二营——

走进“英雄营”感受精气神

撰文/张 雷 朱姜海 特约记者 刘 川

初夏,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二营的教育课堂上,“盘点对外交流,感受改革转型”讨论活动正在进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段珍贵的视频,记录着该营作为对外开放“窗口”部队走过的历程,让官兵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魅力与影响。

二营的历史写满辉煌。该营1958年组建,1959年10月接装不到一年即击落入侵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1架,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此后10年间,该营五进西北、六下江南,转战1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击落入侵的敌高空侦察机4架,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1978年3月,该营创造的“近快战法”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

2017年7月30日,在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中,“英雄营”作为地空导弹方队接受检阅。 (摄影/查春明)
上世纪90年代,美军将官代表团访问“英雄营”。
2015年6月,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洛莉·罗宾逊一行参观“英雄营”阵地。

1986年7月,“英雄营”被中央军委确立为外事活动单位,工作任务迎来全新挑战。30多年来,“英雄营”官兵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开放,接待了多个国家的外宾。岗位号手不单有战斗任务,还有解说、演示和解答任务。走进“英雄营”,感受精气神。在一些外宾眼中,蓬勃向上的“英雄营”官兵,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将官代表团到“英雄营”访问,在观看官兵战斗操作后,一位美军将军由衷地称赞:“你们的装备是二流的,但你们的素质是一流的!”

教导员马晓东介绍说,“英雄营”最初接待外宾时,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没有设置交流环节。后来,随着官兵素质的提升,他们与来访外宾有了互动交流,且不断增多。营史馆原解说员王海亮,入伍前就读于清华大学,解说营史时能够与外宾自由交谈;有留学经历的原营长王春田,曾直接用外语向外宾介绍“英雄营”的发展历史、武器装备……党的十八大以来,“英雄营”外事工作流程得到改进。参加迎外活动时,分工到谁谁上阵,官兵从容自信的表现,一次次赢得外宾赞许。

执行迎外任务,既是友好交流,也是能力素质的锤炼,推动部队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2006年,“英雄营”接装国产第三代防空兵器;仅仅3年后,官兵在外事活动中便向外宾展示操作新型兵器。来访外宾对“英雄营”高度的人装结合水平及我国军工科技发展留下深刻印象。换装以来,“英雄营”官兵用数十个第一,树立起地面防空兵部队的标杆和旗帜。

2010年4月,古巴军事代表团参观“英雄营”营史馆。
2016年5月,“英雄营”在野外驻训期间开展战备演练,官兵紧急奔赴战位。 (摄影/特约记者 刘川)
2015年7月,“英雄营”官兵与来访的泰国空军代表团成员交流。 (摄影/冯伟)
2016年3月,美国空军战争学院代表团访问“英雄营”。 (摄影/朱姜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