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翱翔,播撒绿色梦想

——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执行飞播任务侧记

摄影并撰文/胡晓宇 席博博 黄 博 颉海书 周嘉西

飞机编队在沙漠上空执行飞播造林任务。

芒种前夕,浩瀚苍茫的腾格里沙漠,被超低空掠过的“铁翼金鹏”惊醒……

“阿拉善左旗飞播已连续8年。今年预计飞播30万亩,播撒草籽树种50余吨。”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参谋长、一级飞行员李睿,指挥一架架运-5B飞机飞向播区。这是他第15次执行飞播造林任务。

笔者随黄学伦机组的飞机驰向播区。机舱内蒸笼般憋闷,“轰隆隆”的噪音刺耳,飞机颠簸如浪尖上的小舟,笔者只觉得胃里翻江倒海……

“看!那是我们前几年的播区……”笔者顺着“全国飞播造林先进个人”、特级飞行员黄学伦手指的方向望去,苍茫雄浑的黄色中,点缀着深浅不一的绿色植被,洋溢着盎然生机。

“一年两年飞不绿,十年八年见效果。让沙漠变绿洲,绝非一日之功。”采访中得知,该团是全军最早、目前唯一执行飞播任务的团队。团队飞播绵延36载,官兵奉献延续36年,一架架“绿鹰”播绿7省百余个县市300多个播区,飞播总面积超过2600万亩,播撒草籽树种9800余吨……“知难而上,以苦为荣,精益求精,探索求新”的精神,在官兵投身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铸就。

铁翼飞旋,飞机轰鸣着穿越腾格里沙漠。笔者从舷窗望去,前几年飞播过的播区,植被泛绿、沙漠固化,与未飞播过的沙漠形成一道鲜明的分隔线。

执行飞播任务的飞机准备起飞。

“今天播的是沙蒿和花棒。”黄学伦沉稳地拉平飞机,以8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沿着播带实施飞播操作。机载播种器不时发出“哗啦啦”的声音,树种、草籽均匀地撒进茫茫大漠。

“像犁地一样在低空飞行,要飞得非常准、非常稳,飞播既要精确定位,还要定点定量。”虽然已飞播了28年,但黄学伦对每一次作业仍精益求精。

飞播要在最有利于种子生根发芽的时机实施,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危险。记者坐在黄学伦这名 “老飞”身旁,心里非常踏实。1993年,黄学伦和战友们在陕北飞播时,在空中遭遇飞机发动机故障,他沉着应对、冷静处置,驾驶飞机安全着陆。此后,他和战友在任务中又多次遇险,但仍一往无前,绿色航迹不断延伸,曾创造过3架飞机一天38架次的作业纪录。

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一代代官兵播绿一片土地,又奔向另一片荒滩。如今,榆林地区植被覆盖率由1.54%上升到48.3%,流动沙丘基本达到固定或半固定状态;宝鸡93.1%的荒山野岭穿上绿装,延安地区牧草产量是飞播前的10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播区有苗面积达78.14%,大漠边缘形成两条生物治沙带……

领航员张建刚(右)和四级军士长桑吉加甫保障飞播任务。
特级飞行员葛克宏驾驶飞机在腾格里沙漠上空进行飞播作业。
特级飞行员黄学伦(右)给年轻飞行员王斐传授飞播经验。
运-5B飞机在腾格里沙漠上空进行飞播作业。
飞播结束后,机务官兵维护飞机。

“绿带锁黄龙,沙漠变绿洲。这是军民融合推进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感慨,“空军官兵和我们并肩作战,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在边疆筑起一道道生态‘绿色长城’,也打造了一座座致富‘绿色银行’。”

飞行接近尾声,机场跑道宛如一条银带在沙漠中出现。黄学伦示意第一次参加飞播的副驾驶王斐驾机降落。将机头对准跑道,王斐一手紧握驾驶杆,一手握住油门操纵杆,黄学伦抓住他的手控制着收油门力度,共同操控着飞机稳稳在机场降落……

“入伍38年,飞播28年,天空无痕,大漠披绿。我把青春种在了沙漠荒地。”走下飞机,黄学伦说,明年他就该退休了,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执行飞播任务,但战友们会继续他的事业!

执行飞播任务的飞行员和地方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到播区考察植被的长势情况。
经过部队官兵多年飞播作业,陕西省凤县播区植被郁郁葱葱。(摄影/王 炜)
清晨,机务官兵做好飞播前的准备工作。

编辑/宋 雯 学员 周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