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体系利剑”如何锻造

——观战空军“红剑-2018”演习

摄影并撰文/付 震 杨 进 杨 军 温志军 席博博 车孟涛 特约记者 刘应华

红方战机编队超低空穿越沙漠,对蓝方地面目标实施突袭。

6月上旬,西北某试训基地,空军“红剑-2018”演习拉开战幕。

集结号吹响,西部、中部战区空军所属的两个空防基地分别扮演红蓝两军,在大漠戈壁摆兵布阵。60多支兵种“模块化”分队从多个方向出发,迅速向指定地域机动集结。

碧空之上机群巡弋,沙海深处雷达飞转。演习中,歼击机、歼轰机、预警机、加油机等多型战机,以及新型机动雷达、地空导弹纷纷亮相,攻防集群、电子战集群、预警侦察集群尽显威力,“体系之剑”已然出鞘。

导蓝练红,战场与考场无缝对接

演习从一开始就充满硝烟味——

红方配属的两个地面防空分队尚在千里奔袭途中,导演组就发出开战指令。红方被迫仓促应战,边打边防,逐步构建起空地防线。

此次演习“导蓝练红”,突出实兵实装实弹实案。跨昼夜、全时域、复杂电磁环境,以逼真的战场环境设置和实战课题,着力拉近演习与实战的距离。

蓝方指挥员、空军某空防基地司令员赵康平坦言:“我们不仅要演真扮像,更要演实扮强,使体系作战威力发挥好‘磨刀石’作用。”

第四演习日,黄昏时分。蓝方突然发起全线攻击,由掩护机、突击机、预警机编成的多个作战单元,兵分3路进击,扰乱红方对形势的判读,磨砺红方体系作战能力。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蓝方每一次攻击,都剑指意外之地。

一次,红方多架战机刚刚返场,在其调配兵力的空档,蓝方敏锐捕捉到其防守“软肋”,两架战机紧急起飞,在体系支撑下,像两把匕首,远程“插入”对方高价值目标。

第二波次对抗展开,蓝方多架战机编队滑出,对突袭的红方战机组织拦截。
蓝方地空导弹官兵闻令而动,拦截打击红方突袭战机。
蓝方战机双机滑向起飞线,准备升空对抗。
红方预警机迅速升空,飞向“作战”空域。
红方特战分队队员索降蓝方目标区域实施隐蔽侦察。(摄影/周嘉西)

清晨,红方战机正向蓝方实施隐蔽突防。蓝方向导演组申请调用第三方力量,声东击西突然发起“越界”攻击。第三方“橙军”的突然介入,逼迫红方力量后撤,打乱了既定部署。

蓝方越打越“狡猾”,红方越抗越“高明”。每天演习结束,双方都收到厚厚一撂专家组的评估报告,有具体问题,有数据分析,有理论支持,也有指导意见。

大漠深处,红方一支特战分队乘坐直升机,长距离突击到蓝方腹地索降,随后特战队员贴近侦察,隐蔽接敌。发现重要目标后,迅速召唤空中力量,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

黄昏时分,医疗救护机紧急起飞,成功冲破临界环境,稳稳降落在前线机场。救护人员迅速跑下飞机,展开应急救护……

演习参照实案任务、背景、行动,把部队实战课题拿出来专攻精练。红方指挥员、空军某空防基地司令员蔡自华对此深有感触:“演习是战争的预演,参演部队早已超越以对抗输赢为标准的评估模式,而是以摸清未来空战机理、掌握打赢本领为追求目标。”

太阳初升,对抗即将打响,红方机务人员快速准备战机。
战斗打响,蓝方预警机率先起飞,指挥对抗。
清晨,蓝方飞行员紧急登机,准备升空与红方展开对抗。
在突袭与反突袭激烈展开的同时,红方出动医疗救护飞机,紧急抢运救治前线伤员。

攥指成拳,精算、细算成胜负关键

指挥大厅,空、天、地、电等综合信息汇总到各席位,各席位值班人员手握话筒、轻敲键盘,一条条作战指令迅即下达到每一个作战模块。

此次演习配属给红蓝双方的兵力,大部分没有隶属关系,而是从全空军抽调组成。演习总导演、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景建峰介绍:“演习是对部队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的一次检验,空防基地提升‘模块’融合力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个演习日,红方空地力量配合,对某地面目标发起攻击。然而,结果却不甚理想。突击编组突防时,未能与掩护兵力形成合力,装备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什么战术设计运用和任务规划不到位?为什么协同不深入?为什么研判不精准?指挥班子与各部队交流总结时发现,大家对于作战方案,各有各的理解。随后红方让各部队指挥员参与到整个演习筹划中,一线指挥员与指挥班子共同进行作战筹划,一起推演计算,一起复盘检讨,军事民主气氛格外活跃。

出动兵力未知、进袭路线未知、作战时间未知,攻与守的“平衡点”在何处?一个个课题,需要用体系融合的“钥匙”解开。算法决定战法,精算、细算成为胜负关键。“红剑-2018”演习中,精细的作战规划、精准的兵力计算、精确的行动控制,正是体系融合向深度发展的生动展现。

空战正酣,起飞对抗。
红方机动雷达分队快速展开,对空中目标实施紧急搜索,及时提供空中预警情报。
蓝方防空导弹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拦截抗击红方突袭战机。
红方战机着陆,参加对抗演练的飞行员一走下飞机,便进行反思讨论,准备下一波次的突击。
导演部指挥员和战勤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导调指挥。
红方场站官兵为战机紧急运送航空弹药。

“即插即用”,模块追求体系贡献率

一名多次参加“红剑”演习的指挥员,从历次演习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战果多的飞行员,都具备较好的态势感知力和系统资源调动力;新型装备因其体系融合度高,越来越占据优势……

从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到单元与体系的最佳融合,这反映出新的作战方式对各作战单位的要求。

如何融入体系,发挥优势,打造机动、灵活的“即插即用”型作战模块?红方航空兵某旅旅长冯金强给出自己的理解:“大体系”嵌合“小体系”,先融入“小体系”,再并入“大体系”。

此次演习中,预警机部队越来越成为香饽饽。蓝方地面防空群指挥员宋桂合对此深有体会。

那天,宋桂合分配火力抗击红方突然发起的对地打击。战况异常激烈,空中预警机突然通报:一架战机超低空向某地进袭!他发现对方在自己未预料到的一条线路上,正贴着山势“偷袭”。如果没有预警机及时提供信息支援,后来的精准抗击将难以达成。

各作战要素近距离“亲密接触”,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多套管用的体系作战方案新鲜出炉。

红方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长丁伯军是第一次参加“红剑”演习。每一次任务下达后,他都会主动上门向兄弟单位请教。各型战机的飞行员同住一栋楼,同吃一锅饭,同打一场仗。演习中,丁伯军与多个单位的飞行骨干通力合作,研究形成了一套体系抗击的新战法。

站在体系看自己,如何提升体系作战“贡献率”,成为参演官兵交流最多的话题。蓝方航空兵某旅旅长张剑武告诉记者:“回去后,我们准备组织一次交流,向没有参演的官兵介绍经验,还要把演习成果融入日常练兵备战之中,努力打造体系中的精兵模块。”

空中对抗激烈展开,蓝方出动空中预警机指挥空中对抗。
红方加油机在空中为战机紧急加油。
曾斩获首届“金飞镖”的红方飞行员、航空兵某旅旅长冯金强,率领红方战机编队超低空隐蔽穿越茫茫沙漠,准备对蓝方目标展开突袭。
傍晚时分,昼间对抗结束,蓝方机务人引导战机归航。

编辑/刘万平 学员 周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