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驱鸟兵”

                                                           摄影并撰文/杨俊鹏 孔耀坤

不久前,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上午7时30分,旅场务连20多名战士按计划分散到场区10余个哨位,进行驱鸟作业。

距开飞还有1个小时,担负流动哨任务的勇士车已在机场跑了两个来回。一个飞行日,他们来来回回至少要跑30趟,行程超过200公里。

驱鸟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鸟类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一旦情况处置不及时,就可能危及飞行安全。

战机着陆,“驱鸟兵”时刻关注飞鸟动向。

随着实战化训练强度加大,官兵将日常勘察鸟情范围扩大到机场外围10公里,还与驻地民航机场建立鸟情共享机制,同当地信鸽协会签订协议书,并定期走访养鸽户宣讲相关知识,形成了一套军地联合、防治结合的驱鸟网络。

“6号哨位上空有一只鹞子,高度100米左右。”距开飞还有10分钟,对讲机里突然传来通报。此时,驱鸟员已点燃“二踢脚”鞭炮进行驱赶。“砰!”鞭炮在空中炸响,但鹞子并未离开。声波驱鸟车立即赶来,定向声波驱鸟器发出一阵奇怪响声后,鹞子闻声而逃。

除了人工驱赶,“驱鸟兵”平时还注重研究鸟类活动规律,设法阻止鸟类在场区栖息。他们在场区安装了仿真模特、彩色风车、粘鸟网等驱鸟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各哨位通报鸟情。”距开飞还有1分种,对讲机里传来塔台驱鸟指挥员的声音。在确认机场上空无鸟类活动后,一架架战机滑跑起飞。

战机全部升空后,“驱鸟兵”进行短暂的休息。过不了多久,战机就要返航。为了飞行安全,他们又将注视着头顶的天空,不敢有丝毫懈怠。

塔台驱鸟指挥员观察鸟情。
声波驱鸟车用定向声波驱鸟器驱鸟。
维护场区驱鸟设施。

编辑/刘万平 学员 周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