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胜战之钥”

——火箭军“巡航导弹第一旅”营长罗寅生练兵备战纪实

摄影并撰文/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蔡瑞金 李永飞 通讯员 叶 涛 任方正

苦练硬功,日日备战,只为战场胜利。
罗寅生(前排右二)带领官兵开展野外训练。

初夏,火箭军一场联合作战模式下的对抗演练打响。

指挥方舱里,“巡航导弹第一旅”营长罗寅生指挥数个发射单元实施火力突击。胜战归营,帐篷彻夜灯火通明,罗寅生就地组织复盘总结。从一介书生到砺剑先锋,一心为战的罗寅生始终探寻着“胜战之钥”,书写着练兵备战的答卷:10余次执行重大军事任务,3次立功,被火箭军评为“十大砺剑尖兵”,前不久荣获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脑子要在导弹之前到达“落点”

罗寅生的案前,挂着一幅军事地理图,从作训参谋到营长,不管办公室搬了多少回,地图从未离开他的案前。其实,在他的心中还装着一幅“国家安全态势图”。

作为 “巡航导弹第一旅”,官兵执掌着国之重器,“脑子里永远有任务”才能把落点看得真切、对战法研究得明白。

2012年,罗寅生在旅作训科刚“站稳脚跟”,就结合巡航导弹作战使命,夙夜攻关深研细谋,梳理出20多个新质战斗力增长点,提出60多项具体举措。

罗寅生(前排中)悉心搞好传帮带。

当作训参谋,罗寅生把作战对手的兵力部署、武器性能、作战模式、重要目标等悉数研透,建议在全旅推行“三情”日研判、军情周播报、敌情月报告制度,帮助官兵练就穿透迷雾的慧眼。担任营长,罗寅生第一件事就是创建“对手信息库”。“导弹战是超视距作战,对手‘看不见’,但要‘想得到’!”他经常带着官兵研究敌情、研判形势、研习对策。去年底,全旅组织“敌情、我情、战场环境”知识考核,他们营名列第一。

思战研战,痴心不改。世界上的多场战争,都在罗寅生的心里有过“复盘”,国家安全形势的风吹草动,都会拨动他敏感的神经。

比射程更远的是眼界

罗寅生认为,作为战略导弹部队一员,在向世界一流战略军种迈进途中,必须要有一流的战略视野。不仅要锤炼官兵亮剑本领、昂扬斗志,更要培养官兵创新思维,拓展他们的战略视野。

去年夏,全营开赴陌生地域驻训。打仗半月,搬“家”5次,罗寅生至今后怕:全营展开点多线长,既不利于快速转进,也难实现“动之无痕”。

“部署转换一定要提速!”发射架下,他现场开起“诸葛亮会”。打破沿袭多年的建制班宿营惯例,按照作战单元分组,保障要素一律搭上“车轮子”,一座“车载营盘”随之崛起在演兵场,整营部署和撤收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罗寅生悉心指导官兵训练。

一天深夜,接到上级部署转换命令,兄弟单位尚未拆完床板,罗寅生已经带领全营消失在夜色中。这一做法推广全旅,部队随时能战能力大为提升。今年5月,全旅兵分多路执行任务,快打快撤、连续作战的硬功赢得多方好评。

罗寅生当营长1年多,全营时时想创新、事事谋创新、人人能创新已蔚然成风。传统军体课目训练,负重跑、加码训是惯用招法,罗寅生却主张巧练。在他的支持下,拥有国家一级健身教练资格的梁友麟等官兵集智创新,把训练大纲要求、运动生理学等要素相融合,创造性提出“群体复合循环训练法”。半年后,全营军事体能考核优秀率上升12%,居全旅第一,伤病率却大幅下降。

让训练的标尺比战场再高一寸

去年8月,该旅高分通过火箭军考核评估。在全旅检讨式总结中,罗寅生所在营扣分最少,自我梳理出的问题却最多。

这份“清单”是横亘在他脑海里的无数问号。正如他任营长“就职演说”所言:让训练的标尺比战场再高一寸,才能清理荣誉光环下的“靶场思维”。

对照火箭军“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核心能力标准,罗寅生牵头反复研究,将这12个字细化成6类37条措施,建立起一套全旅战斗力评估系统,倒逼训风演风考风聚焦实战化。

罗寅生为官兵授课。
训练场上的罗寅生透着一股子“虎气”。

在营长岗位,练兵有了更多自主权,罗寅生用得淋漓尽致——

组织编写《指挥勤务手册》《战法手册》,让官兵职责一目了然,一有行动忙而不乱;探索推行导弹部队“合成营”训练模式,减少指挥层级,提高训练效益;用“实战操作规范”替代“实装操作规程”,把“技术特情”拓展为“战术特情”,让训练更加贴近实战;要求人手一个小本,记录训练中的问题、故障和经验、体会,确保“打一仗进一步”……

编辑/刘 妍 学员 廖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