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王继才
32年守岛鞠躬尽瘁 一生报国至死不渝

在遗物中寻找王继才,最震撼的是那抹红

放眼开山岛,只见王继才亲手栽下的那几十株苦楝树,枝桠倔强地伸向天空,为小岛增加了几分生机。在石头缝隙间贫瘠的泥土里艰难扎根,在烈日暴晒、海风肆虐中顽强挺立,这些苦楝树像极了王继才。

上岛之初,王继才和妻子从岸上一点点运来泥土,在石头缝里种树。直到第三年,1斤多的苦楝树种子才长出一棵小苗。当初荒凉孤寂的小岛,如今已是满眼绿色,处处生机勃勃。几十棵苦楝树、松树在岛上顽强生长,无花果树也结了一树的果子。无花果树干上,他们刻下的字“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胜利开幕”非常醒目;绕到另一面,一行清晰的字更加震撼人心——“钓鱼岛是中国的”。

每遇强台风,夫妻俩都用一根背包带互相拴住,防止风把人刮跑。

对于王继才来说,他心口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五星红旗的那抹红。

“岛上都是石头,有了国旗,就有了颜色。”这是王继才常说的一句话。岛上高盐高湿,旗帜容易褪色。32年里,夫妇俩买了200多面国旗,只为每天在小岛升起的国旗都是最鲜艳的。

200多面曾经飘扬在小岛上空的国旗、40多本海防日志、1部手摇电话机、20台听坏的收音机、10多盏用坏的煤油灯……这些物件,记载着王继才夫妇守岛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留存着王继才的生命温度。

为守岛,王继才夫妇尝遍了酸甜苦辣。32年中,他们只有5个春节是在岸上过的。最初20多年,岛上不通电,只有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炉、一台收音机。遇上风大浪高,船出不了海,岛上的煤用光了,只能吃生米;没淡水,全靠岸上送来的补给和水窖存下的雨水。王仕花临盆时正赶上台风无法下岛,情急之下,王继才只能自己为她接生。女儿结婚时,王继才因战备值班未能参加婚礼,留下终身遗憾。儿子因父母很少陪伴曾心怀委屈,但他成为一名军人后,才真正理解了父母的选择,也明白了父亲为他取名“志国”的深意……

“甘把青春献国防,愿将热血化丹青。”营房门上这副对联,是王继才专门找人写的,如今依旧感人肺腑。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王继才坚守的不只是一座小岛,更是深深的家国情怀。

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巡逻时使用的背包带。
这是王继才夫妇用过的煤油灯。1986年上岛之初,岛上没有电,王继才夫妇使用煤油灯照明,一直用至1996年。
这是王继才生前穿过的黄胶鞋。由于开山岛上空气湿度大、盐分高,胶鞋已严重褪色。
王继才生前在开山岛上挖下树坑,还没来得及种下树苗,他就猝然离去。
这是王继才夫妇守岛期间曾升起的五星红旗。
王继才生前种下的苦楝树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
王继才夫妇获得的奖章和证书。
1999年3月20日,王继才换发《江苏民兵海防哨所执勤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后,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的无花果树上刻字留念。
开山岛台风频繁,松树只能贴地生长。
长长的台阶,记载着王继才夫妇32年的守岛岁月。
这是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与人武部联络使用的手摇式步话机。
这是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使用过的军用水壶。
王继才夫妇将昔日荒凉的小岛建成了绿色家园。
开山岛的清晨。
这是王继才穿过的雨衣。为防止遭遇雷击,王继才夫妇在雷雨天巡逻执勤时均需穿着雨衣。
这是王继才夫妇在守岛期间撰写的海防日志,详细记录了当日开展的工作、周边海情及岛上设备仪器运作等情况。
这是王继才在夜间巡逻时使用的充电式手提照明灯。
这是王继才在2012年9月之前使用的头灯。
这是王继才自制的敲挖牡蛎的工具。
这是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2010年为王继才夫妇配发的太阳能电灯,用于守岛巡逻、生活。
这是1998年配发给王继才的迷彩服。迷彩裤破损以后,妻子王仕花帮他缝缝补补继续使用。
这是王继才夫妇使用过的收音机。岛上不通电的日子里,他们就靠收音机了解国家大事。
这是一位新华社记者赠送王继才夫妇的手摇式发电收音机。
这是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执勤时使用的手持式望远镜。
王继才生前走过无数次的108级台阶巡逻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