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雷达兵的“幸福驿站”

——在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4900米以上雷达站感受戍边工作生活的变迁

摄影并撰文/郭超英 石 俊 朱元强 特约记者 胡晓宇

清晨,青藏高原寒风凛冽。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平均海拔4988米的一座座雷达阵地上,旋转的“千里眼”刺破晨雾,警惕地巡视着祖国广袤空疆。

在这些阵地上,最低气温达-35℃,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自然条件极其艰苦。自1965年部队组建以来,一代代雷达兵践行“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的誓言,忠诚护卫着祖国蓝天。

坚守雪域32年的该旅旅长刘世国见证了官兵戍边条件的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为降低极端环境对官兵身心健康的影响,上级党委为各雷达站在海拔较低的县市修建了休整点。”“阵地不变,人员轮换”的值勤模式延续至今,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咱们从家属房开始看!”这一天,记者抵达甘巴拉雷达站休整点,由一级军士长、雷达技师王胜全引导参观营院。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休整点,坐落在海拔3600余米的县城,设施齐全,绿树成荫,令人眼前一亮。

设施齐备、布局合理的休整点,如雪域高原的座座“幸福驿站”。
太阳能设施为官兵洗澡、取暖提供了便利。
某雷达站官兵在休整点运用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强化训练。

“‘绿色工程’‘温暖工程’‘制氧工程’‘文化工程’暖兵心、励斗志,一个个戍边难题得到解决。”旅长刘世国如数家珍,“休整点也从‘歇脚小屋’‘种菜基地’发展为‘多功能基地’。”

这里是恢复身心健康的“休养地”,生活保障的“好后方”,妻儿团聚的“好家园”,强化训练的“加油站”,拓展视野的“好课堂”。走进一座座休整点,记者感受着“老西藏”对休整点的生动定位,一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雪域高原。

步入明亮的学习室,只见投影仪、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随着军营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官兵教育学习可以在网上进行,高原雷达兵的成长成才如虎添翼。

雷达兵,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官兵在雪山阵地挑战生理极限护卫领空,休整点则担负起“强训基地”的使命。

一幕幕练兵场景令人热血沸腾:某雷达站上士、操纵录取班班长董国良,带领操纵专业官兵,运用模拟训练系统展开复杂空情保障训练;相距500多公里的另一处休整点,指挥专业官兵则运用仿真训练系统,进行武器全功能使用训练……

雪域高原默默见证着官兵的奉献与坚守,见证着边防的时代变迁。近年来,部队装备更新换代,雷达官兵忠诚戍守在岗位上,不断擦亮高原“天眼”,预警探测能力、空情保障质量不断提升,出色完成了新型战机高原试飞、全军高海拔地区陆空联合演习等重大保障任务。

休整点营院内瓜果飘香。
强身健体,为上阵地值班做准备。
新型阳光晾衣房。
官兵与妻儿在休整点幸福团聚。

编辑/刘 妍 学员 张嘉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