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鹰击长空向战场

——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直升机大队开展高原实战化训练纪事

摄影并撰文/张海晶 严治国 李 鑫 特约记者 刘应华

隆冬高原,风刀霜剑。

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正在雪域高原驻训的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直升机大队闻令而动。铁翼飞旋,阵阵轰鸣回荡山谷,直升机群逆风扑向远方的皑皑雪山,执行一场带有战术背景的高原战场搜救飞行训练任务……

驻训高原10个多月,他们一次次加大任务难度,一次次挑战生理心理极限,为高海拔、低含氧量环境下战场搜救积累了大量数据,部队低空机动、战场生存、精准搜索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这是一支满载荣誉、英雄辈出的队伍,曾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在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荣立集体一等功。

如今,迎着新时代改革强军的东风,该大队经历改革重塑、整建制转隶移交,成长为一支新质作战劲旅。

在“生命禁区”里飞行,不仅要面对高寒缺氧的考验,更要应对瞬息万变的高原气象。
 
 

起飞,总是战斗姿态

“我方歼击机被‘敌’击中,收到飞行员求救信号,令你部迅速前往救援!”

高原上空,激烈正酣。我方战机在与“敌机”缠斗后被击落,飞行员跳伞,落地后身负重伤又陷入“敌”控制区,情况危急。

生死营救就此展开。救护直升机、警戒直升机、掩护直升机三机编队迅疾起飞,叶烈箭机组搭载着医护和救生人员,深入“敌阵”执行救护任务。

为躲避“敌”雷达探测,机组在峡谷和山涧中不断穿梭,在低空和超低空不停转换。进入搜索区域后,机组通过多种手段确定“伤员”准确位置,并迅速根据气候环境建立航线准备着陆。

救援直升机还未落地,“敌”密集的火力网便将整个救援空域覆盖。空中掩护机搭载的警戒人员,迅即对“敌”实施火力压制,为救援争夺时间。对“伤员”实施紧急救护后,地面警戒人员迅速收拢,直升机载着“伤员”在空中火力掩护下顺利返航。

“只有立足实战背景,按照打仗标准训练,让实战和训练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练就能打胜仗的铁翼劲旅。”该团副团长杨光介绍,“此次直升机全员全装高原跨域训练紧贴实战,设置多个复杂环境搜救区,组织直升机大机群出动,检验完善了多套低空超低空搜救战法,锤炼了部队的实战能力。”

救援机群穿过硝烟战场,输送“伤员”。
现场抢救后,救护人员将“伤员”快速转运至直升机机降点。
直升机实施悬停,迅速解救“伤员”。
低空编队向“战场”挺进。
 
 
 
极限,穿越生死边界

四川盆地向西,有一段弯道最多、风切变最强的高原航线,见证了特级飞行员杨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

那次,杨光和老机长叶烈箭分别驾驶直升机,载着装备和人员飞赴高原。途中,杨光所驾驶的长机突然剧烈颤动,急速掉高数百米,机头呈近60度向下俯冲,一瞬间,所有的飞行参数都发生紊乱,螺旋桨发出异响。紧要关头,杨光当机立断:“遭遇强烈风切变,配合我,控制飞行姿态,马上通知后机!”此时他们并不知道,紧跟其后的后机,也已掉高四五百米。

“当时直升机几乎不受控制,差点就倒扣过去,我使劲蹬舵,想要改变直升机急剧下降的趋势,好不容易才控制住直升机,把直升机改平。”如今,提到那次紧急情况,同机飞行员张伟依旧心有余悸。

最终,经验丰富的杨光果断决定返航,直升机安全着陆在就近机场。

去年8月的一天,该团参谋长刘兵与飞行员罗钧搭档,进行高原未知区域长航时侦察警戒巡逻。整个航段即使平飞阶段,海拔也近5400米,翻越山口时甚至达到5700米,直升机还要在大载荷的情况下,不间断飞行近4个小时,几乎逼近直升机的极限。

“第一次飞这条航线对于飞行员是很大的挑战,整个航线距离较长,对直升机的操纵、装载要求极高。”罗钧说。

这次航行,让官兵深刻领略了高原飞行的凶险。爬山,转弯,直升机刚刚翻过界山达坂山口,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雪花飞舞,天地间茫茫一片,再往前飞,又下起了冰雹。机组勇敢向前,飞进低云区。天接着云,云接着地,直升机穿云破雾,犹如云海里飘摇的扁舟……

战场环境无法预料,平时敢于挑战极限,战时才有胜算把握。

昆仑山脉的峡谷陡峭狭窄,对直升机飞行是巨大的挑战。
在昆仑山脉的茫茫雪山之中穿行、开辟新航线,飞行员的心理和技术面临很大考验。
直升机大队开展高原搜救训练。
在冈底斯山脉陌生山谷中穿行警巡。
 
 

担当,诠释军人血性

征战高原,是对技术和胆略的磨练,更是对血性与担当的考验。

初上高原时,女飞行员王欣因患感冒持续发烧,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来,治疗1个月也没好转。医生对她说:“如果再不下去治疗,就会危及生命。”王欣只好下山养病,但病情刚刚好转又申请上山训练,这一待就是半年。

飞行员赵葳蕤,被选中参加第一批高原训练。上高原的第3个飞行日,赵葳蕤忽感眼前一黑。原来,自恃体格较好的他,上高原后从未吸过氧,结果高原反应导致他大脑供血不足,压迫视觉神经,出现间歇性黑视。

官兵远征归来,直升机大队组织迎接活动。
坚守高原阵地,诠释共和国军人的血性担当。
直升机在山谷中紧急降落,特战队员潜入“敌后”。(摄影/陈奕夫)

其实,在训练中总是冲锋在前的赵葳蕤,内心深藏着对家人的愧疚。自去年6月上高原后,赵葳蕤就未与怀孕的妻子谋过面,孩子出生时,他也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

在高原训练期间,整个飞行大队像赵葳蕤这样“不称职”的爸爸至少还有9个,他们都没能在第一时间见到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从8年前的高原试训,到如今一只只“神鹰”盘旋高原,钻河谷、越山头,边防运补、紧急搜救……海拔越飞越高、“战线”越飞越远。从青草萌芽到夏花怒放,从枯黄漫漫到白雪皑皑,一个个日夜,官兵坚守在雪域高原的恶劣环境中,用赤胆忠心奋飞在强军征程的新航线上。

杨光,现任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刘兵,现任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参谋长,一级飞行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叶烈箭,特级飞行员,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即将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他,依然坚持奋战在高原一线。
王欣,空军第八批女飞行员、全军第一批女歼击机飞行员,曾驾驶战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的检阅。
聂晶,空中航行指令师。他任务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被战友们称为“航线指引大咖”。
黄礼勇,空中机械师。作为机务带头人,他带领官兵摸索出在高原复杂环境下维护战机的有效方法。
朱承志,一级飞行员。他不仅是飞行技术过硬的机长,也是成熟稳重的指挥员。
冈底斯山脉巍峨壮丽,河流蜿蜒奔腾,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宣示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矢志强军的决心。
直升机沿喜马拉雅山谷巡航,开辟新航线。

编辑/刘欣欣 学员 李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