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雕刻雪山最高峰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詹娘舍哨所官兵忠诚卫国戍边纪事

摄影并撰文/肖李华 罗 凯 宋小理 王 乾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詹娘舍哨所,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4655米。自上世纪60年代起,几代边防官兵扎根生命禁区,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在风雪边关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1967年,第一代哨所官兵,带着一顶帐篷一口锅进驻詹娘舍,他们吃干菜、咽冰雪、抗严寒,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精神在雪山之巅艰难创业,升起了国旗、建起了哨楼……”每年哨所换防,詹娘舍哨所哨长马关敬都要给上哨新战士讲述第一代哨所官兵艰苦创业的故事。

詹娘舍哨所自然环境恶劣,空气稀薄,年气温10℃至零下25℃,每年大雪封山6个月以上,雪崩等自然灾害频繁,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不少到过詹娘舍的人由衷感慨:“在这里躺着都是奉献。”

詹娘舍哨所矗立在雪山之巅。
站岗执勤。
苦练杀敌本领。

躺着岂能奉献?奋斗才有作为。建哨之初,哨所官兵身绑麻绳,在悬崖顶上一凿一镐,硬生生削平了山峰,建起简易木板铁皮营房。哨所山高路险,他们就在崖壁上开挖台阶,用石条砌出一条666级台阶的羊肠小道……多年来,哨所官兵参与铺设公路、通信线路,运输各类物资千余吨,建成新型哨楼、阳光棚、储水系统、运输索道。渐渐地,哨所有了“家”的模样。

哨所所处地域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兵不解甲。官兵说,在詹娘舍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

哨所官兵雪天练战术、低温练潜伏、大风口上练射击,越是恶劣的环境,他们练得越起劲。“豁出去、敢拼命”是詹娘舍哨所官兵的制胜密码。哨所所在的边防营营长朱贤林介绍,因为训练扎实,其他单位新式弹袋下发几年后才更换,哨所官兵的弹袋却是一年一换,作战靴、迷彩服、战术手套等更是每年都要换2套。

在风雪边关巡逻。
巡逻路危险重重。
巡逻途中处理伤口。
詹娘舍哨所官兵以满腔忠诚戍守祖国边关。

翻开官兵的巡逻日志,标注为“雨”“雪”“冰雹”“大雾”的天气多达80%,途遇泥石流、雪崩等险情更是数不胜数。面对诸如“老虎嘴”“一线天”“断情崖”“杀风口”等令人生畏的地名时,官兵笑称每次巡逻都如同“西天取经”——不经磨难,难取真经。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哨所官兵把防区的一草一木都牢牢记在心里。每次出征都记下注意事项,巡逻归来详细整理巡逻心得;看得最多的是地图,跑得最多的是山口,巡逻执勤次次到点到位。就这样,巡逻日志记了一本又一本,人人练就了铁脚板,个个成为“活地图”。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每年近百次武装巡逻,行程上万公里,连续10年荣立集体三等功,先后有16名班长和士官达到“四会”教练员标准……詹娘舍哨所官兵交出了一份份过硬的军旅答卷。

编辑/肖 晔 学员 周仕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