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鸟博士

——空军某场站场务连工程师杨荣扎根一线守护战鹰纪实

摄影并撰文/张兴波 特约记者 张海深

华东某机场夜航现场,空军某场站场务连工程师杨荣一手拿对讲机,一手按下遥控器启动按键,一道蓝色光束随之射向漆黑的夜空。数分钟后,他向塔台指挥员报告:“起降航线驱鸟完毕,战机可以降落!”

19年前,怀着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理想,杨荣大学毕业后入伍,投身机场一线鸟撞防治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先后攻读了动物学硕士、生态学博士学位,并将一身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累累硕果。如今,杨荣已是空军机场保障系统当之无愧的业务精英。他参与编写了《鸟撞防治基础知识》等专著3部,主持研发的“蓝光智能驱鸟设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年初,某新型国产战机列装部队。“新型战机起降航线不同,外形迥异传统战机,要想使机场周边夜间活动的众多鸟类避开它们可不容易。”杨荣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

杨荣操纵蓝光智能驱鸟设备,为新型战鹰夜航提供安全保障。
杨荣时刻关注鸟情,关注战鹰的飞行安全。
杨荣(左二)带领战士在机场周边调查鸟情。

在查阅国外学术文献时,杨荣看到“鸟类视觉对特定波长的蓝光反应最为敏感”,内心瞬时豁然开朗。在场站的支持下,一个由杨荣担纲的专项研究课题组开始启动研发工作。

经过反复试验、艰苦攻关,蓝光智能驱鸟设备问世。经过1000余架次夜航飞行试用,统计发现,这款设备效能高于传统驱鸟手段,作用范围可有效覆盖所保障机型起降航线,为新型战机夜航安全提供了保障。

保持科研水平,服务部队战斗力。为战鹰“护航”驱鸟,杨荣有很多故事。2年前的一次夜航训练后,机务官兵发现一架战机发动机的叶片遭受撞击,上面残留少量血迹。

不弄清楚原因,还有可能再次发生撞击。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杨荣联系自己的导师,通过生物实验室的DNA检测设备,很快鉴定出撞击发动机的“元凶”原来是蝙蝠。杨荣马上带领场务连驱鸟兵加强防范蝙蝠工作,为保证战机夜航安全又增添了“胜算”。

杨荣(右)和战士一起鸣枪驱鸟,确保战机安全起降。
杨荣(左三)为战士讲解鸟类专业知识。
杨荣(右二)为飞行员讲解防鸟撞专业知识。
杨荣运用DNA技术鉴定鸟撞残迹。

“驱鸟兵首先要熟悉鸟。”杨荣经常跟身边的战士这样说。说起驻地的鸟类,他如数家珍。一有时间,杨荣就会挎着相机、望远镜等设备,带领驱鸟兵调研机场附近的鸟情。为了固化鸟情调查成果,杨荣手把手教战士们制作标本。外场鸟撞防治中心里,7个大玻璃柜里陈列着50余种鸟类标本。此外,他还定期编印《鸟情通报》、编辑发送防鸟撞提醒信息,深受飞行员欢迎。

杨荣的名气越来越大,兄弟部队经常邀请他授课。近年来,杨荣几乎跑遍了全区部队所有的场站,带教的徒弟也不计其数。大家每当遇到驱鸟方面的难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杨博士讨教。

去年,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场务连取消了技术岗位编制,杨荣“编余”了,这就意味着他的个人发展受限。热爱事业的杨荣也不是没有失落,但短暂的消沉后,杨荣又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岗位上,在工作、科研上不断取得佳绩。

这,就是一名博士的素质,更是一名老兵的觉悟。

编辑/肖 晔 学员 王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