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的卓拉,顶天立地的兵

——西藏军区某团卓拉哨所蹲点见闻

摄影并撰文/记者 柳 军 马三成 特约记者 晏 良 通讯员 肖李华 嘎桑次仁 路 建

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陡峭的山壁之上,被称作“挂在天上的哨所”。这里平均每年大雪封山七八个月,气候恶劣、地势险峻,含氧量很低。这次,记者要蹲点调研的地方,就是卓拉哨所。

正值封山期,要登上卓拉哨所谈何容易!4月中下旬,记者一行历尽艰难,终于登上哨所。脚踏天路、触及兵心。揭开卓拉神秘的面纱,走近卓拉戍边人,感受他们的忠诚与热爱、奉献与牺牲、坚忍与乐观——这注定是一次难忘的采访。

但是,再逼真的镜头、再有力的文笔,在面对卓拉哨所官兵的真实生活时,怕是都难全部还原。

官兵在海拔4700米的一号哨位上执勤。
 

4月中旬,内地早已春意盎然,而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依然冰封雪裹。

西藏军区某团卓拉哨所,被称为“挂在天上的哨所”。为了解这个英雄哨所的事迹,记者来到海拔3000米的西藏亚东县烈士陵园。这个陵园建于1952年,园内安葬着在亚东边防牺牲的150多名革命烈士。

“在英烈面前,我们是如此渺小。”肃立于烈士墓前,卓拉哨所老哨长、西藏军区某边防团站长罗布南加,深情讲述英雄事迹。

在距亚东县城不远的仁青岗村,记者见到当年给卓拉哨所背过弹药和伤员的75岁老阿妈扎西,聆听老人讲述哨所官兵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不禁潸然泪下……

官兵动用推土机开路,确保巡逻执勤任务顺利完成。
“无言战友”患高原眼疾,仍伴随官兵给哨所送物资。
连队通过索道将补给物资运送到哨所。
 

4月18日,记者从拉萨出发,向卓拉哨所方向挺进。就在我们的越野车进入某边防团防区时,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汽车在暗冰路段打滑失控,车上人员果断跳车,虽然躲过一劫,但也惊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达九连,这里海拔3960米。一条索道映入记者眼帘,在连队蹲点的团长李广华正组织官兵通过索道给卓拉哨所“空运”给养。他告诉记者,在漫长的大雪封山期,以前官兵每个月都要从山下连队往山上哨所背运物资,徒步攀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危险。去年这个时候,在上级的关心帮助下,卓拉哨所开通了运输索道,结束了近半个世纪运输物资靠“人背马驮”的历史,哨所官兵封山期吃菜难、饮水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记者在索道运输平台看到,连队官兵将副食、报纸和书籍等物资装入几个特制铁箱中,准备“空运”到哨所。在他们身旁,一根杯口粗的钢索直入云霄……

推土机铲雪开路不成功,大家手脚并用向山上攀爬又遇风雪阻路……这一天,记者一行未能登上卓拉哨所,但却深刻体会到通往卓拉哨所的道路有多艰险,深刻感受到边关军人的坚忍与豪迈。

记者一行前往卓拉哨所途中。
西藏军区某团团长李广华(右一)和大家分菜装筐,检查设备,准备将物资通过索道“空运”到卓拉哨所。
通往卓拉哨所的道路陡峭难行。
正在执勤的上等兵拥忠格西在战位上保持高度警惕。
 

4月20日一大早,记者一行和连队几名到哨所执行保障任务的官兵结伴出征。越过“绝望坡”,征服“好汉墙”,蹚过厚达1米多深的积雪,经过近7个小时艰难跋涉,大家终于在下午4时登上卓拉哨所。

据同行的边防连指导员陈龙说,我们此行还不算最难的。4月初,通信连连长何旭带2名战士去卓拉哨所巡线,突遇暴风雪,迷了路。何旭曾任卓拉哨所哨长,靠记忆在雪山上摸索了大半天。最终凭着微弱的手机信号,他与团值班员取得联系,这才幸运脱险……

在屋子里还没有坐稳,外面突然电闪雷鸣,班长杨东孺提醒指挥大家关电器、闭门窗。原来,这里处于北印度洋暖湿气流与喜马拉雅山脉寒流的交汇处,雪多雨多雷多,常常是早上阳光明媚,下午电闪雷鸣,官兵早已习以为常。

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哨所官兵却懂得苦中作乐。守哨的日子,每个人的心里都洒满阳光。

清晨,哨所官兵踏雪巡逻。
脚踏高原,为国站岗。
官兵巡逻结束,返回哨所。
和记者同行的军医刘达伟,一进哨所就给战士检查身体。
 

那年,藏族排长罗培上哨时,为了丰富哨所官兵业余文化生活,他教大家说藏语、唱藏歌,还让家属利用两次上哨所探亲的时机,与年轻战士交流“如何学习文化课、处理各种矛盾”,聊未来的人生、将来的“她”。排长李舒经常给大家讲哨所的光荣传统和官兵守防故事,用老西藏精神激励大家卫国戍边、矢志强军。

在卓拉哨所坚守15年的老兵孙少周,探亲归队时专门从昆明老家捎来几盆绿植,给哨所带来春意。去年,他还让家属带着孩子到哨所探亲。有了军嫂军娃,哨所里充满欢声笑语,更有了“家”的暖意。

排长李舒对十八军进藏的历史很有研究,经常给大家讲十八军进藏的故事,讲前辈们戍边守防的故事,并动员官兵人人上台讲故事。他主持的“卓拉故事会”,成为哨所开展爱国奉献教育的生动课堂。

战士夏梦鑫兼任哨所的“大厨”,他喜欢和官兵交流做各地的家乡菜,把哨所厨房变成了一个融合东西南北中菜肴的“烹饪学校”。

……

值班战士就近取雪,为战友烧洗脸水。
下哨后,上士苏枫在阳光房里专心复习,为备战考学冲刺。
哨长田立冬(右)总能找到一剂“良药”,帮助战士解开思想疙瘩。
卓拉哨所派出小分队执行夜间巡逻任务。
 

记者突访没有打乱哨所的巡逻计划。这一天晚上,夜巡分队一如既往向着防区山口走去。日月轮回,季节更迭,沿着这条风雪征途,几代哨所官兵走过了热血无悔的青春。

战士李真豪对去年的一次巡逻记忆犹新,那天刚好是他23岁生日。到点后,李真豪在雪地里画了一幅雄鸡版图,默默许下心愿:愿父母身体健康、愿祖国繁荣昌盛。

卓拉哨所地无三尺平,风无一日停。官兵们因地制宜开展军事训练,依托周边地形地貌设置障碍场,在哨楼内立微型靶练射击,把练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们还通过组织铲雪、破冰、冲击“绝望坡”等活动,刻苦锤炼体能。多年来,哨所官兵“顶天立地”,像钢钉一般牢牢地铆在边关、战斗在云端,在祖国西南边防用忠诚铸就起一道钢铁防线。

在采访中,记者和卓拉哨所官兵讨论过“坚守”的话题。他们说,我们必须守在这里,因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这是哨所官兵最爱唱的歌,“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开饭时间,饭菜香味扑鼻而来。
晚饭后,官兵聚在一起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记者一行结束采访行程,全哨官兵自发列队相送。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