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光耀“天河”

——记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肖立权

摄影并撰文/记者 柳 军 肖 晔 通讯员 刘于蓝 韩 雪

走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天河楼”,走廊一侧张贴的人物照片便映入眼帘。他们是历代投身超级计算机事业的研究者。记者的目光随着脚步缓缓移动,仿佛和他们的脚步同频,走在那条漫长而光荣的科研之路。

这条路注定充满艰辛。超级计算机被誉为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研制工作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

“如果说老一代超算人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解决的就是‘强不强’的问题。”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肖立权说。2012年,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递棒的肖立权带领团队成员集智攻关,大胆创新,使我国自主研制的“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以更快的“中国速度”让世界为之惊叹。

从“天河一号”首次跃上世界超算之巅到“天河二号”连续6次蝉联世界超算500强榜首,肖立权率领团队“啃”下许多“硬骨头”。

 

肖立权(左)带领团队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采用光互连技术的并行计算机互连通信系统。
肖立权,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学科带头人。
肖立权带领团队成员刻苦攻关。
 

将计算机互连通信从传统的“电互连”转换到“光互连”,实现超级计算机从电传输到光传输的华丽转身;自主研制出高性能互连通信芯片,性能比国际最高性能商用芯片高出1倍;实现我国首台采用光互连技术的并行计算机互连通信系统,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一系列的创新突破,为“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今,“天河二号”已被应用于科学研究、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信息处理、海洋气象等领域,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科技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团队几代人奋力拼搏的结果。”肖立权坦言,超级计算机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记者前来采访时正值8月,长沙城暑热难耐,“天河楼”忙碌依然。该所科研人员早已适应了这种高难度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记者悄悄打量,发现他们和肖立权一样,神情里都有同样的坚定和乐观。

 

在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研制中,肖立权(中)注重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让他们挑重担、打头阵。这是肖立权在
指导龚春叶博士(左)、谢徐超博士(右)进行课题研究。
肖立权向记者展示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高速互连网络交换芯片。
肖立权用自己强军报国的精彩实践,诠释了一名军队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静下心来,刻苦攻关。”回忆刚参加工作时的往事,肖立权对老同志身上那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依然记忆犹新。现在,他同样用这种精神品质感染着团队工作人员。

在肖立权的带领下,该研究所已经成长为一支素质全面过硬的集体,被评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获得首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台“银河”巨型机诞生,正在读高三的肖立权萌生了要学计算机的想法,从此开始逐梦而行。如今30多年过去,那个充满梦想的青年已成为两代“天河”的副总设计师,内心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肖立权深知,“只有突破自主核心关键技术,才能在国际上掌握发言权”,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负重前行。眼下,肖立权与团队投入到百亿亿次级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攻关中,向着世界超算新高峰攀登。

 

50岁的肖立权已经眼花了。图为他借助放大镜仔细研究试验电路。
作为业务带头人,肖立权长年“泡”在实验室里,和团队成员一起攻坚克难。
由肖立权(前排左八)担任所长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紧跟国际高性能计算机发展步伐,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创造了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速度”。

 

 

编辑/肖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