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鲁木都克,成长的故事

摄影并撰文/周 超 杨从榕 周志宇 特约记者 张 强

在祖国西部边陲的帕米尔高原,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库鲁木都克边防连驻守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这里四面环山,天气阴冷,光照时间很短。在这里,有一群年轻的官兵心怀忠诚,扎根边关,书写着平凡又伟大的军旅人生故事。

 

连队组织武装5公里越野。
 
 
 

勇士峰,感悟

海拔3842米的勇士峰隐匿在乱石重峦之间,在高原上,它看起来并不起眼。然而,它却是官兵日常巡逻执勤的重要点位,也是他们心中的“精神高地”。

凭着过人的体能和丰富的经验,已经攀顶勇士峰无数次的排长周荡冲在最前面。从山脚到峰顶,这条路碎石遍布、陡峭崎岖,虽然不到1公里,爬上去却要消耗不少体力。

周荡对勇士峰有着特殊的情感。入伍8年,2次考学失利,他也曾消沉和迷茫,感觉人生陷入低谷。一次次巡逻,一次次攀登勇士峰,一次次站立在峰顶,周荡渐渐有所感悟,心境变得开阔:“人生路上处处都有‘勇士峰’,登顶的路上难免遇到磕磕绊绊,但作为战士,怎能轻易被打倒?!”

周荡重新振作起来。因为表现出色,他2次荣立三等功,终于提干上了军校。

 

石头上记录着每一名来到勇士峰官兵的名字。
风雪中,巡逻分队官兵艰难地攀登勇士峰。
刻苦训练,只待号令。
休息时间,官兵在蓝天白云下放声歌唱。
 
 
 

19号界碑,责任

又到周末,领回手机的列兵穆鑫快速打开手机游戏“刺激战场”,立刻投入 “战斗”。望着心无旁骛的穆鑫,班长陈义龙面色凝重,心中渐渐有了一个计划。

正值盛夏,烈日炙烤着高原,前往19号界碑执行任务的巡逻分队官兵忍受着炎热和缺氧的双重考验,艰难地向前行进。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他们跋涉了5小时,才精疲力尽地抵达界碑前。第一次参加巡逻的穆鑫气喘吁吁地站在山峰上,被祖国边关壮美的景色顿时击中心灵。

班长陈义龙拉着穆鑫,凝视眼前的界碑,说:“你仔细看这界碑,像不像是在跟我们进行灵魂的对话?我们该怎样作答?”

“敬礼!”举起右手向界碑敬礼的那一刻,穆鑫凛然感受到边防军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归程途中,他坐在巡逻车里陷入沉思……

不久后,连队对营门前108米的路面进行修整。高原夏季时间短,加之没有专业工具,官兵集体加班加点赶进度。穆鑫再也不惦记玩手机游戏了,他抢着干最累的活儿,脸上被太阳晒脱了一层皮。半个月后,当笔直平整的水泥路面竣工时,看着穆鑫黝黑的脸庞,陈义龙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连队官兵执行巡逻执勤任务。
掌握多种技能的马源浚正在检修发电机。
连队官兵精心莳弄温室菜园。
 
 
 

“53号”墓碑,担当

上士马源浚自己也没有想到,入伍前被家人娇生惯养的他会成为战友们交口称赞的“多面手”。

刚入伍时,马源浚对边防生活很不适应,每天训练没精神、工作没激情,经常受到批评。

那年3月,马源浚第一次参加巡逻执勤任务。翻过崇山峻岭,踏过雪野沟壑,官兵在一处坟茔前停了下来。坟前树立着一块石头墓碑,上面刻着几个字:“53,永垂不朽”。

“53”,是一匹军马的名字。2004年8月,在一次巡逻途中,时任连长刘春晓骑着53号军马行至险峻的半山腰,军马的前蹄被石头绊住,眼看连人带马就要掉下峡谷。千钧一发之际,53号军马前蹄竖起、弓身一弹,将刘春晓甩到地上。等刘春晓反应过来时,军马已滚落峡谷……

听完班长讲述“53”和边防军人的故事,马源浚若有所悟,在那一刻,他忽然对坚守、奉献、责任、牺牲等词汇有了崭新的理解。

边关如同大课堂,一草一木都能触动人的灵魂。日子一天天过去,马源浚的眼神变了、心气变了、干劲足了。11年过去了,今天的马源浚阳光、坚毅,充满了向上的能量——这就是边关军人的样子。

 

忠诚,是边关军人灵魂的永恒底色。
扎根边关,以苦为乐。
 
 
 

库鲁木都克,家园

库鲁木都克,柯尔克孜语意为“乱石滩”,环境之恶劣显而易见。这里气候条件差,土地盐碱化严重,很难见到绿色植物。然而,连队官兵却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用心呵护着这个家园。

连队的温室生机盎然,宛如世外桃源。在官兵看来,这里不仅是种植蔬菜的菜园,也是他们留住春天、寄托乡愁的家园,更是一种关于胜利和希望的信仰。

捡一株胡杨种在石间、攀一次勇士峰留下足迹、拭一遍界碑凝望家国……巍巍高原,孤寂群山,见证着官兵的成长,见证着边防军人的爱与坚守。

 

穆鑫一笔一画为19号界碑描红。

 

 

编辑/高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