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云端的强军战歌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里孜戍边模范连”纪事

摄影并撰文/特约记者 晏 良 通讯员 罗 凯 高寰宇

雅鲁藏布江源头,马泉河水潺潺。

海拔4560米的马泉河畔,驻守着西藏军区某边防团 “里孜戍边模范连”。在这片 “生命禁区”,全年7级以上的大风刮不停,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官兵以青春和热血忠诚守护着边防线,打造全面过硬的钢铁连队,培育战天斗地的作风,立起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官兵通过险峻的巡逻路段。
官兵在哨楼前重温入党誓词。

 

 

高举忠诚旗帜

连队昆木加哨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4.5公里—4500公里。”哨长土旦旺久解释说:“4.5公里是哨所距离边境的距离,4500公里则是昆木加与北京的距离。”

这是边防官兵朴素而虔诚的告白。忠诚,早已熔铸于一岗一哨、一令一动中,扎根在官兵的灵魂深处。

指导员高军杰说,驻守风雪高原,身体可以缺氧,精神不能缺钙。连队党支部始终把举旗铸魂放在第一位,注重加强理论武装,矢志锻造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高原卫士”。

高原驻防条件艰苦,每次拿到体检报告,官兵们都不敢细看。肠胃病、心脏病、关节炎……随便拎一份出来都有问题。然而,关于忠诚的检验,却“全部合格”。

 

官兵利用休息时间加强体能训练,提升身体素质。
官兵在雪域高原上刻苦训练。

 

 

点亮雪域高原

昆木加哨所,屹立于海拔4960米的茫茫荒原。“昆木加”,藏语意思为“鲜花盛开的天堂”。其实,来到哨所就会发现,这里很难看到鲜花。官兵们开玩笑说,昆木加哨所只有两个季节:冬季,或者“大约在冬季”。一到冬天,哨所驻地就“只剩两种颜色”:大山的黑色和冰雪的白色。

“高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的好地方。”长期扎根边疆,官兵以苦为乐,积极向上,把苦寒寂寞的生活过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就像高原上生命力顽强的沙棘树一样,年轻的官兵扎根在祖国边陲,把风雪高地打造成了宜居之所。如今,制氧管道连通班排,供氧由“战备氧”成了“常态氧”;新式温室大棚绿意盎然,蔬菜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巡逻官兵在界碑前宣示主权。
巍巍高原,见证边防官兵戍边的忠诚与豪情。

 

 

坚守钢铁边关

1960年,连队跟随大部队进军荣哈,解放萨嘎,挺进科里山口,那些倒在前进路上的革命先辈,化作雪域高原永远的丰碑。

60年后,硝烟远去,使命不改。

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却成了官兵练兵备战的强军高地。翻看哨所的训练周表,武装越野、生存训练等剧烈运动项目赫然在列。官兵们敢为人先、不甘落后,一次次刷新人们对极限的认知。

豁出去、敢拼命,正是连队官兵的制胜密码。近年来,连队先后有16名士官达到“四会”教练员标准,6名官兵被评为训练标兵,2名战士因军事素质过硬提干。此外,体能训练10法、“间歇跑步”“呼吸调节”“洗脸憋气”等针对高原气候特点的训练方法在全团得到推广。

“我以我身许边关”,宁愿生命透支,不让寸土丢失。对于连队官兵来说,巡边固防不仅要走出一条“雪路”,更要杀出一条“血路”。他们踏碎“望山跑死马”的绝望,甩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一次次圆满完成边境管控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5次。

“祖国重托不敢忘,男儿报国是奉献……”茫茫高原上,强军战歌铿锵有力,激励着官兵戍边巡防、不断前进……

 

昆木加哨所官兵警惕地值守在哨位上。

 

 

编辑/高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