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初心未曾负

——记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

摄影并撰文/记者 肖 晔 董 琪

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对于96岁的孙景坤老人而言,有两个选择最为重要,一是从军,从农民成为战士;二是复员,从战士回归农民。前者让他成为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后者让他回归服务百姓、造福一方的普通农民。高尚与平凡、勇敢与淡泊、赫赫战功与默默无闻,在孙景坤身上形成强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这背后,是一位老兵、老党员坚守初心的本色人生。

 

老英雄孙景坤。(摄影/记者 孙 阳)

 

战士无畏

夕阳西下,鸭绿江碧波荡漾,断桥边,两枚炮弹壳静静矗立。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6岁的孙景坤就在队伍里,步履坚定。

1924年10月,孙景坤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一户普通农家。24岁这年,孙景坤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征战,他的身上落下20多处伤疤。对于孙景坤,“每块伤疤都是勋章”,就如同那枚枚军功章,都是戎马生涯的生动记录。

三过鸭绿江,孙景坤九死一生。那场战斗深深烙刻在他的心底。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2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发起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牢牢守住了阵地。

因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青年孙景坤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2016年5月,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孙景坤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捐献出来。
图为孙景坤荣获的一等功立功证明书。
虽然言语已不清晰,但孙景坤仍在尽力讲述当年的战斗情景。
军装挂在床头,孙景坤一抬眼便能看到。

 

农民无怨

1955年,孙景坤脱下军装,选择复员回乡务农,从此将“军装”珍藏在心里,对当年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只字不提。

回村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成为村里生产一队的队长。当年,村旁有条小河,常常引发水灾,淹没庄稼。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用肩膀扛石头,领着乡亲修起一座简易堤坝,护住了农田;他还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生产队长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0多年,只因那句“我是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 。

 

新婚不到一周,孙景坤就踏上了从军路。征战多年,他与家人聚少离多。
2020年8月,孙景坤住进丹东市光荣院,在此安享晚年。

 

老兵无悔

村里的建设越来越好,可孙景坤肩上的担子却没有减轻。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子女不理解他;生活碰到困难,工作遭遇不公,他没有向组织张过口、提过任何要求……

旁人不解,孙景坤也不辩。

他有想倾诉的人。

丹东是座英雄之城,市内有多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许多曾和孙景坤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

蹲在烈士墓前,孙景坤仔细擦拭着墓碑。“你们为国家把命都搭上了,和你们相比,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有啥放不下的……”

前不久,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排孙景坤住进市光荣院。孙景坤唯一的要求,就是把那身志愿军老军装挂在床前。

那是他一生都不曾放下的初心与至爱。

 

2020年10月,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宣部授予孙景坤“时代楷模”称号,身在丹东市光荣院的
孙景坤时常凝神端详荣誉证书。
孙景坤荣获的抗美援朝一等功奖章。

 

 

编辑/肖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