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战之志,奋斗成真

——记中部战区空军某旅某保障队工程师刘志成

摄影并撰文/刘 永 杨佳志 卢炳广 周雪峰 特约记者 刘 川

又是一个周末,刘志成一头扎进办公室,分析战场数据、钻研重难点课题……和往常一样,刘志成忙得不亦乐乎。

被战友们称为“最强大脑”的他,在工程师岗位上已经奋战7年了。

“最强大脑”到底有多强?战友们这样描述:为完成一个课题任务,他收集近千万字的情报数据资料;一项战法研究涉及不同单位、至少20部雷达装备,他逐一深入研究;很多课题涉及多个专业学科,他苦学函数、微积分等复杂数学计算方法……

这是刘志成的工作常态,对此他乐此不疲。

 

 

刘志成指导战勤参谋进行作战课题研究。
刘志成操作设备收集数据。
刘志成(前右二)与雷达站官兵一起交流作战课题。
刘志成(中)与战勤人员针对重难点课题展开研讨。
刘志成(左二)与团队成员到基层雷达站进行实地勘察。
刘志成的科研课题始终面向战场,瞄准实战。
刘志成(右二)带领团队成员与雷达技师一起调试设备。
 
 

一次,刘志成到某雷达站调研,目睹了操纵员陈国应成功处置一场不明空情的全过程。换班后,刘志成向陈国应“取经”。陈国应说:“值班值多了,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

刘志成陷入沉思。不明空情研判对雷达兵来说是个难题,老操纵员尚可依靠丰富的经验快速做出准确判断,可经验不足的年轻操纵员怎么办?

回到机关后,刘志成马上与战友一起搜集近20年上级下发的不明空情处置记录,里面详细记载了每起不明空情的信息数据,记录本摞起来足足有1米高。面对这些原始数据,刘志成和战友着手对其进行深度分析。那段时间,刘志成常常加班到深夜,撑不住了就靠在椅背上休息一会儿。在团队的相互鼓励支持下,经过无数次筛选分析和排列组合,刘志成终于在数据海洋中摸索出不同类型不明空情的运动规律。

基于这些数据,刘志成带领团队研发出不明空情辅助决策系统和雷达战勤业务统计系统,形成一套标准作业流程,并在全旅推广,不仅缩短了空情研判时间,还为年轻操纵员提供了学习范本,推动人才培养提速换挡。

胜战之志,奋斗成真。仰望长空,脚踏实地,刘志成在向下一个打赢课题发起新的冲锋……

 

 

编辑/肖 晔 学员 赵飞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