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翼为犁 播种希望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39年飞播造林助力脱贫攻坚纪事

摄影并撰文/刘海洋 刘 畅 记者 李建文 李伟欣 特约记者 余红春 杨 进

新春时节,万物复苏。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大队长辛嘉乘站在停机坪上,拍了拍身边的一架绿色运输机:“老伙计,开了春咱们又要去执行飞播任务喽!”

39年,7省(区)130多个县(市),2600余万亩,1万余吨草籽树种……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一代代官兵,在西北高原撒下的种子,已经变成了一片片防护林,为群众铺就一条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幸福路,被誉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播绿飞鹰”。

 

忠诚,早已融入官兵的血脉里。(摄影/刘竑超)

 

 

播撒希望的种子,染绿茫茫荒漠

俯望机翼下满目苍绿的山麓,周福定有些认不出来了。

“这还是太子山吗?”2020年9月,转业多年的周福定跟随旅游团,来到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风景区游览。

39年前,周福定作为一大队的第一茬飞播人,“首战”目标就是太子山。

“印象太深刻了。”那时的太子山,缺少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老百姓面临着“靠山吃不了山”的生存困境。

“那时,飞播对于我们是一个全新挑战。”周福定说。飞播作业一般是在远离人烟的荒漠地区或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进行,没有指挥塔台,没有导航设备,没有信标台,全靠目视引导。1982年5月,受领任务的一大队于“五月飞雪”的恶劣天候条件下,连续奋战1周,在太子山成功飞播作业2.28万亩,拉开了飞播造林支援地方建设的序幕。

飞播不是一日之功,没有十年八年很难看出成效。一大队在陕西榆林地区连续飞播治沙32年,直到2014年,才取得阶段性胜利。

榆林市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历史上曾因为沙漠的入侵,3次被迫“南迁”。“当年在榆林飞播,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海,我心里也打鼓,这撒下的种子能活吗?”老飞行员杨茂良说,隔上一两年他们再去飞播,看到沙漠里真的长出了小绿苗,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个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种也能点绿荒漠。

“这是飞播创造的奇迹!”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介绍,空军飞播了榆林沙区约四分之三的林地基础,直接“拴”住了陕西境内860万亩流沙。如今,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榆林已成为陕西省的畜产品基地和粮仓。

飞播造林,防风固沙;美了生态,富了乡亲。一大队官兵飞播的航迹始终契合着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发展。2019年8月,习主席通过视频察看了一大队所在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希望他们牢记人民军队根本宗旨,继续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习主席的嘱托和激励,让一大队官兵更加明白:飞播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也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和追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1982年5月2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要求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空军某航院团运-5飞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赴甘肃省临夏回族
自治州太子山地区,拉开了该团39年飞播造林的历史序幕。(资料图片)
一大队官兵飞播造林,把绿色诗行写在戈壁滩上。

 

 

对百姓庄严承诺,把每一粒种子撒到它能扎根的地方

碧空如洗,沙海浩瀚。

2020年6月,在阿拉善左旗牧民翘望的目光中,一大队的一架绿色军用运输机翩然而至,掠过连绵起伏的沙丘,机腹下喷出一条长长的“彩带”,密密麻麻的草籽如天女散花般撒向大地。

这幅充满诗意的飞播画面,背后的艰辛和挑战却远非常人所能想象。

头顶星月起,身披夜色归,是官兵飞播的工作常态。一大队原飞行员宋占清说:“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条件是否艰苦,而是气候条件是否利于种子生长。”

那年初夏,为了抢在雨季来临前完成飞播作业,飞行员每天5点起床,赶早进机场,日均工作近10个小时。

“有时候,飞播作业还要选在风沙大的时候进行。”一大队官兵解释,这时候飞播,种子才能被风沙盖住,雨一来就容易发芽成活。

“飞播是个技术活,战酷暑、斗沙尘还真不算什么。”飞行员任斌说,“要从飞机上把种子均匀撒在地面,得依着地势超低空飞行,速度要稳、飞得要直,要不然撒下的种子点成不了线、线成不了片,一大片植被都活不了。”

“这十几万元的种子可是老百姓的血汗啊,全托付给你们了!”首战太子山的老飞行员宋占清,至今仍记得飞播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嘱托。从此,把每一粒种子播撒到它能扎根的地方,就成了大队官兵对百姓的承诺。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如今,一大队在阿拉善左旗累计飞播作业581万亩,飞播长成的沙拐枣和花棒形成了总长460公里的两条飞播治沙锁边带,斩断了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的合围之势。

 

新一代“飞播人”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誓将绿色航迹在祖国大地延伸。
2020年6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执行飞播任务的机组人员在帐篷内研究飞行航线。
把每一粒种子播撒到它能扎根的地方,是一大队官兵对百姓的承诺。
一大队空地勤人员定期走进播区,与当地群众一起查看飞播后植物生长情况。(摄影/丁少轩)

 

 

铁翼耕天播绿,帮百姓 “酿”出幸福生活

阿拉善左旗牧民宝红从小放牧,那时每年春天都会刮沙尘暴,沙尘甚至会把蒙古包和羊圈都埋住。虽然宝红家中有4000亩牧场,但草变得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穷。

12岁那年,宝红第一次看到绿色军用运输机从头顶飞过。“那时候不知道飞机在干啥,就看到飞机飞得很低,轰隆隆就飞过来了,年年都来。后来看到飞机掠过的沙地长出了草,大人告诉我那就是飞播。”

飞播,播下了种,长出了草,变成了宝。宝红家的4000亩牧场慢慢地长出沙拐枣、花棒等飞播植物,整个嘎查(相当于行政村)周围都变绿了,“现在我们家有2万亩草场,每年靠采摘草种就能收入几万元,再加上有序放牧,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10万元。”

39年来,一大队创造了一个个飞播“绿色奇迹”,助力万千百姓脱贫致富,开启幸福新生活——

在延安,播区内牧草产量是飞播前的19倍,当地畜牧业发展喜人,牛羊存栏量不断创新高。

在秦岭,当年飞播的林场,已成为药材、漆树等经济作物的重要种植基地,播区贫困农牧民利用河谷、草坡发展畜牧、养殖业,人均收入实现跨越式提升。

在榆林,数十万外流人口回迁,播区成为白于山区30万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目的地,榆林老区230万群众脱贫致富。

在阿拉善左旗,农牧民利用播区草场的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把沙生植物种子提炼成食用油制作食品增稠剂、稳定剂等副产品,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千元。

……

撒下一把种子,收获一分希望。一大队39年如一日飞播造林,把绿色诗行写在广袤的大地上,描绘出“人民空军为人民”的忠诚航迹,谱写出感恩人民、回报人民的时代壮歌。

 

即将退休的老飞行员杨茂良(中)和年轻飞行员进行技术交流。
2020年,阿拉善左旗的小学生展示绘画作品《飞播春天》。(资料图片)
经过多年飞播造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资料图片)
39年来,一大队官兵飞播造林助力百姓脱贫致富,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