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色 终生不渝

摄影并撰文/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冯 强

电视剧《功勋》首播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将镜头对准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把人们的思绪再次拉回到那个血与火的战场,李延年的名字也引发了全民热议。然而,在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一栋简朴的二层小楼内,老英雄的家却一如既往地安静。

码放齐整的被褥、几件军绿色的衣服、满柜子的书籍……这些细节都在提醒人们,这里的主人是一位老兵。多少年来,李延年屋子的陈设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唯一显著的变化,是墙壁上悬挂了一幅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的照片——

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李延年从习主席手中接过“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写道:“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历经战火洗礼,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为建立保卫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

这是英雄李延年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共和国对一位战斗英雄最高的褒奖。

 

李延年近照。
李延年有英雄之功,但从不以英雄自居。
1979年,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李延年(左一)在指挥战斗。(本人提供)
1972年,李延年在徐闻红星农场给新党员讲党史。(本人提供)
 

与闪耀的荣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李延年简朴的生活。

早上7时,李延年准时起床。这样的习惯,他保持了30多年。

上午9时许,测完血压后,李延年戴上老花眼镜,拿着放大镜开始一字一句看报。

“平日里,最不能打扰父亲的时候,就是他学习的时候。”儿子李忠南说,“老爷子今年93岁了,还想着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党史知识竞赛。”在他家里,订有《参考消息》等近10种报纸。女儿李忠霞说:“学习,是父亲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在学习笔记上,李延年一笔一画写满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参军打了27年仗,‘吃不饱穿不暖’‘小米加步枪’,但是打胜了,我就是坚信党的领导定能打胜仗……”

战场上,他以身作则,朴实的语言总能将大道理诠释得通俗易懂。他把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发挥到极致,也把每个战士的战斗力激发到极致。正如志愿军总部对他的评价:李延年同志,在强攻346.6高地的战斗中,在战斗激烈和伤亡大的情况下,先后共整顿五次组织,并随时提出有力的鼓动口号……对战斗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953年,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李延年留影。(本人提供)
李延年(左一)和小学生在一起。
李延年坚持每天看报学习。
 

在李延年离休后的30多年漫长岁月里,除了每年为南宁市中小学作红色教育讲座,他很少在社会上露面。李延年是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但他在为学生作报告时,只讲自己亲历的战斗和战友们的英雄故事,从来不提及自己的战功。就连他的儿女,也是通过电视剧和一些宣传资料才对身边这位谦逊好学的老人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李延年语气缓慢而坚定。

临近中午,厨房里蒸汽氤氲。做饭洗衣,李延年从来都是自己动手,凡事亲力亲为,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习惯。

80岁以前,他都是坚持骑自行车出门办事、去学校作报告,还经常带着老伴、拉着推车到附近市场转一转,热心地为邻里捎这带那。

生活中,李延年十分低调,深居简出。获得“共和国勋章”后,他也很少参加活动,唯独各个中小学邀请他去做红色教育讲座,他几乎有求必应。

 

2020年6月,李延年为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少先队员讲述红色故事。(摄影/赖有光)
李延年在家中阅读《解放军画报》。
 

“下一代必须了解国家的历史,才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让李延年欣慰的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后人所知道。他常说一句话:“我们必须打胜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

午休后,李延年走上二楼。这里,栽种着三角梅、兰花、仙人掌等花草。在他看来,这些能在寒风中绽放的三角梅、能耐得住干旱的仙人掌,像极了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们,始终保持战士的姿态,有种压不垮的气势。

21时许,夜幕降临,李延年准时上床休息。

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李延年酣然入梦。窗外远处,城市的灯光,一片璀璨。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