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大地 情系人民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掠影

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军队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勇于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做好定点帮扶贫困村、贫困群众工作。

——摘自习近平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重要讲话

 

 

情注陇原。(摄影/候崇惠)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参与脱贫攻坚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任务,是我军性质宗旨的具体体现。近年,全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指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从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从协助推进教育扶贫到搞好医疗扶持……全军部队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积极为贫困群众送温暖、解难题;全军官兵以巨大的政治热情、扎实有力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时代壮歌,在脱贫攻坚征程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与祖国相连、与大地相依,全军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绵延52年的爱民情

——新疆军区某炮兵团官兵与驻地维吾尔族群众的扶贫情缘

撰文/王雪振 潘 昭 特约记者 黄宗兴

 

地处沙漠边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十六村,曾因贫穷闻名。“如今能摘掉穷帽子,持续帮扶我们数十年的炮兵团官兵是功臣。”村党支部书记努尔艾力这样说。

故事要从52年前的一天说起。那天,在村里自家院子的破篱笆边,饥饿的孩子们为争抢一小块干硬的馕饼哭闹不止,母亲阿拉努尔怎么也哄不住,只能干掉眼泪。

就在这时,来给乡亲们送生产资料的新疆军区某炮兵团战士刘明申,敲开了她家的门。这一次踏访,为阿拉努尔一家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幸福之门。

看到阿拉努尔家中的贫困,刘明申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动挑起了照顾阿拉努尔一家的担子。从此,春天帮下种、秋天帮收割,病了送药、寒来送衣……刘明申从战士成长为该炮兵团的团长,对阿拉努尔一家的帮助从未中断。

在他离任后,该团继任的7任团长接力走进这扇门“结对子”,认下这门 “亲戚”。

为了增加阿拉努尔一家的收入,第3任“结对”团长王凤林把目光投向了科技致富,帮助他们利用地膜覆盖种棉技术,使棉花产量增加了3倍;第4任“结对”团长魏江力带领官兵修建了干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的困难,使小麦亩产量大幅增加;第5任“结对”团长王登良出资为阿拉努尔家修建蔬菜大棚,还请来技术人员传授大棚种植技术,当年阿拉努尔家就增收1万元。

2009年5月,阿拉努尔家所在的巷道被划为县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房子面临拆迁。第6任“结对”团长蒲继生得知后,立即带领官兵帮她家盖起了5间安置平房,解了燃眉之急。此外,官兵们还给她家修起了养鸡场,添置了家具,安装了闭路电视。

 

1998年4月,在官兵帮建下,十六村村民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1998年,连心渠修建完成。
1999年,该团战士悉心照顾生病的大娘。
 

2011年,第7任“结对”团长奚伟给阿拉努尔家送来一批火鸡,聘请技术人员教授养殖技术,使她家的养殖规模扩大,收入大增。

帮扶的接力棒如今传到了现任团长苏志发的手中。他上任伊始就走进阿拉努尔的家,了解生活所需,并协调军医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方法各有不同,感情同样深厚。8任团长,有的调到其他部队工作,有的转业或是退休回到了地方,但无论相隔多久多远,他们都一直惦记着阿拉努尔一家。在刘明申老团长的带动下,该团党委自1982年起,与十六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共建从一家辐射到全村。

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首先要从改善民生做起。这里处在沙漠边缘,沙尘暴一起,天昏地暗。官兵同村民一起战天斗地,改造村容村貌,完成改良土地、造林防沙等多项基础工程建设。

1996年,该团官兵经过3年多的努力,修筑了一条2公里长的灌溉主干渠,辐射延伸几十条支渠,总长达15公里,使村里的土地灌溉面积从不足200亩增加到4000亩。年年吃返销粮的十六村群众,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余粮。乡亲们把这条水渠亲切地称为“连心渠”。

十六村过去没有水井,乡亲们生产生活都靠自蓄的涝坝水,因为卫生条件差,常常引发各种疾病。1998年,官兵经过3个月奋战,为十六村建起全套无塔压力罐设备、供水总控制室,铺设6000多米的供水管道,把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

“要想富,先修路。” 1993年,该团官兵为十六村铺设了一条宽6米、长15公里的柏油路。5年后,又帮助村里建成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爱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一去不返。

路通了,村民发家致富的脚步走得却没能像预计中那样快——因为贫困,十六村的文化教育长期滞后,村民们文盲率高,而且几乎无法使用汉语交流。该团党委与十六村党支部协商,创办“扫盲夜校”,派出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村民学习。几年下来,全村40岁以下的村民全部脱盲。

 

2008年,该团为驻地小学赠送电脑。
2009年5月,该团战士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
2009年,官兵为村民培训大棚种植技术。
 

为了拔掉文化“穷根”,官兵在十六村建起了全乡第一所幼儿园,启蒙教育率达到100%。他们还逐家逐户说服动员,进行“一校十班百生”群众性助学活动,让每个适龄孩子走进校园受教育。

“在炮兵团有一个传统,团党委常委各帮一户、连以上干部各帮一个贫困生。在十六村,村党支部委员定点帮扶贫困户,村民之间互相帮扶蔚然成风。”该团领导说。

近几年,该团帮助十六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建起了“农民网吧”,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新政策,掌握致富信息。2012年,他们协调县乡建起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双拥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并组成各类文化活动小组,共同开展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3月,官兵协助村民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村办和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52年的持续帮建,结出累累硕果。十六村被表彰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该团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子弟兵对人民一往情深,群众对部队真心拥戴,每逢节日,乡亲们就纷纷到部队慰问;老兵退伍返乡时,村民会自发前来送行……

在新时代,鱼水情深赓续新篇。“我们一定会携手炮兵团官兵,带领村民奔向小康,确保全体村民永不返贫。”村支书努尔艾力说。

 

2011年,官兵为小学生进行军训。
2014年,战士为村民传授电器修理技术。(摄影/张银兵)
2017年,官兵为十六村村民宣讲十九大精神。(摄影/陈 明)
2019年10月,刚参加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活动的3名官兵赴十六村开展“五个认同”宣讲活动。(摄影/鲁小博)
 
 
 
编辑/刘欣欣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疆军区某炮兵团提供)

 

 

 

红岩村里兵心红

——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助力红岩村脱贫致富掠影

摄影并撰文/肖 贺 李宗泽 张 阳 特约记者 张正举

 

道路平坦宽敞,自来水管道入户,13个村民家庭喜迁新居……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红岩村村民迎来一件件喜事,春日的山村一片祥和。

红岩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也是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的挂钩帮扶对象。2017年以来,他们为该村投入了120余万元扶贫专项经费,制订了6项帮扶措施——帮建村党支部,狠抓教育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提升医疗水平,助力村民走上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

4月9日,该旅扶贫工作组来到红岩村调研,走访慰问贫困户家庭,现地查看贫困户房屋改造情况。在五里冲村小组,他们了解到由部队帮建的硬化道路已开通,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都变得极为便利。这是该旅3年来协助该村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成果缩影。

 

官兵为村里的孩子送来学习用品。
该旅扶贫工作组在红岩村调研。
官兵为村民进行慰问演出。
63岁的安兰珍老人在自家门口高兴地介绍村里的变化。
官兵为挂钩帮扶的红岩村送来慰问物资。
 

最后,工作组走进村委会,与县乡驻村工作队进行座谈,了解脱贫工作的进展,掌握精准脱贫项目落实情况。村支书张国雄说:“解放军帮我们打开了脱贫致富大门,群众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3年来,该旅每年拿出不少于3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以资助13名贫困学生,帮助红岩村小学完善设施。他们还广泛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创”活动,鼓励党员创业示范;帮助红岩村入股生猪养殖集团,资助深度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拓宽致富渠道……小小山村,军民共同书写着鱼水情深的新时代动人篇章。

 

编辑/刘欣欣

 

 

 

珠峰脚下的脱贫答卷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六位一体”助力脱贫攻坚纪事

摄影并撰文/宋小理 罗 凯 王 乾 肖 扬

 

珠峰脚下,吉汝草场广袤无垠。西藏自治区岗巴县吉汝村牧民次仁巴桑恬适地坐在草地上喝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不时望向满山坡的羊群,黝黑的脸庞上漾出幸福的笑容。

“金珠玛米,呀古都!(解放军好!)”

次仁巴桑的喜悦和感激,来自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助推的岗巴羊养殖项目,使牧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8年以来,该军分区立足自身实际,主动配合驻地党委政府,整合军地力量,创建集“产业扶贫、思想扶贫、组织扶贫、教育扶贫、乡风文明扶贫、健康扶贫”为一体的“六位一体”的脱贫共建模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脱贫答卷”。

 

官兵到牧区开展政策宣讲。
官兵帮助村民收割青稞。
官兵为贫困户送来拖拉机。
为贫困家庭赠送助学款及学习用品。
部队送来扶贫物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走访慰问贫困户。
官兵帮建藏鸡养殖基地。
 

日喀则地区是西藏脱贫攻坚的三大主战场之一。困难大,决心更大。该军分区以驻地政府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为引领,发挥部队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扶持特色脱贫项目,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授人以渔,效果立竿见影。一组数据令人欣喜:2年来,该军分区投入56万元为岗巴县吉汝村、江孜县努马村修建温室大棚,投入75.5万余元用于定结县芒热村肉鸭饲养基地建设、岗巴县岗巴羊养殖项目,投入近30万元用于援建江孜县玉村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粮食加工坊……

脱贫攻坚,教育先行。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藏区的长足发展。该军分区把助学作为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他们的教育扶贫“成绩单”令人振奋:投入48.9万元为甲措雄乡希望小学修建国防教育馆,军分区团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50余名贫困学生,“1+1”结对助学活动持续推进……2019年,在他们资助下,12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走进大学校园。

 

 

编辑/刘欣欣

 

 

 

誓把沙漠变绿洲

——甘肃省武威市驻军部队参加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纪实

摄影并撰文/苗 翔 曹 蕾 高方录

 

八步沙林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以郭朝明为代表的6位村民挺进八步沙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以愚公移山精神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动人故事。

近年来,武威市驻军部队大力开展“感恩武威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活动,助力当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八步沙林场建设“国防生态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帮助当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9年8月21日,习主席专程到八步沙林场实地考察了解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并强调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官兵在戈壁沙漠中种植的“双拥林”正茁壮成长。
军民协力植树造林,誓把沙漠改造成绿洲。
4月28日,“国防生态林”揭牌仪式现场。
武威市驻军部队与八步沙林场签订国防生态林援建协议书。
武威市驻军部队官兵挺进沙漠深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植树间隙,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为官兵介绍沙漠植被。
4月28日,武威市驻军部队“党员教育基地”暨“国防生态林”建设启动仪式现场。
 

牢记主席嘱托,绿化第二故乡。武威市驻军部队官兵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与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一起种树治沙。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一兵,都争先恐后拿起铁锹,与林场职工一同挥汗奋战,种下金叶榆、白榆、沙枣等苗木。

据悉,该市驻军部队先后参加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腾格里沙漠边缘红水河两岸、青土湖、老虎口等压沙造林工程,建成“国防林”“双拥林”“民兵林”5处、防风治沙林2万亩,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双拥共建的“绿色篇章”。

 

 

编辑/刘欣欣

 

 

 

秦岭深处,同心共圆致富梦

——陕西省镇安县人武部帮扶乡中村脱贫见闻

摄影并撰文/杨学智 余守义 骆传丽

 

今年春节刚过,陕西省镇安县人武部部长杨学智就来到青铜关镇乡中村,帮助村里一边抓防疫工作,一边抓春耕生产,想方设法为群众谋划致富产业。

2017年,镇安县人武部开始结对帮扶乡中村。2年后,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1200元,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39.6%下降到0.19%,实现整村脱贫。

乡中村位于秦岭大山深处,基础条件落后,脱贫致富是几代人的梦想。3年来,该人武部把改善村基础设施作为工作重点。如今,乡中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白色楼房依山而建,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美丽的山村图景令人陶醉。

 

镇安县人武部为村里的孩子送来儿童节礼物。
镇安县人武部和乡中村联合党支部为党员上党课。
翻山越岭,现地调研脱贫致富项目。
结对帮扶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慰问乡中村老党员。
 

为了尽快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该人武部精准施策、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帮助乡中村发展产值较高的茶叶、烤烟等种植产业和养殖业,帮带贫困户102户306人,使村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几年前,乡中村许多群众居住在山顶或半山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该人武部大力推进“两房”建设,帮助村民挪出穷坡坡,搬进新房子。他们推动实现60户村民异地搬迁安置,每户出资最高不超过3万元,就可人均分得2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帮助改造26户危旧房和土坯房,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在帮扶过程中,他们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帮建村党支部,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带领乡中村群众全面脱贫奔小康。

 

 

编辑/刘欣欣

 

 

 

情注陇原,按下幸福生活“快进键”

——武警甘肃总队积极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纪事

摄影并撰文/侯崇慧 曹世凯

 

“老乡,最近身体怎么样?”“好得很,好得很!”……

4月中旬,武警甘肃总队平凉支队政委王德成与结对帮扶的“五保户”王晓义面对面交流,详细询问他的生活情况和困难需求。

王德成从王晓义口中得知,眼下正是春耕时节,但受疫情影响,平凉市王堡村部分村民正为紧缺种子、化肥和地膜等物资而发愁。王德成马上向上级汇报,紧急联系农资公司,集中调拨春耕急需的农用物资,帮助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武警甘肃总队在抓好练兵备战的同时,积极参与打赢“三区三州”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深入研究帮扶措施,量身订制脱贫计划,重点在党建、产业、教育扶持上精准用力,他们打出一套“组合拳”:50多名团以上领导干部访贫问苦、20多名驻村干部进村入户、230多个日日夜夜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村党支部定期讲党课,带起一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队伍;开展种植、养殖、驾驶技能培训,培养200余名致富带头人……他们同心合力,在陇原大地掀起脱贫攻坚新热潮。

 

关注教育扶贫,关爱下一代。
走村入户宣讲党的政策。
定期召开脱贫攻坚联席会议。
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生活情况。
文化扶贫进乡村。
 

发展产业是助民脱贫的根本之策。该总队着力打造“产业我来扶,产品我来收”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定点帮扶村引进扶贫项目,建立种植养殖合作社,涵盖60余个特色产业,惠及3.2万名贫困群众。如今,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已成为驻地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在甘南、临夏、陇南等地,该总队还援建了3所武警八一爱民学校,并配备了电教设施,搭建远程教学平台,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大手牵小手”“1+1”捐资助学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因贫辍学的难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该总队医院、各支队卫生队与村卫生所进行对口帮建,筹措资金构建了网上远程诊疗平台,帮助4个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所。2年来,他们开展义务巡诊3000多人次,为所有贫困户建立了健康档案。

 

培养致富带头人。
该总队官兵与临夏州广河县魏家咀村民一同举行升旗仪式。
医疗队进村开展义诊活动。
官兵援建的文化广场投入使用。
为村民发放基础母羊,鼓励贫困户通过养殖业致富。
陇原大地,充满幸福的希望。
 

在海拔3600米的玛曲草原,该总队帮助秀玛村修建了饮水工程,为无草场、无居所、无收入的“三无户”援建定居住房10套。 曾经深度贫困的秀玛村,如今已焕发了勃勃生机。

目前,针对尚未接受脱贫验收的天水市西山村、临夏州榆丰村,该总队采取提升产业基础、协调就业渠道、完善兜底保障等措施,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帮扶项目落地见效、全面铺展,吹响了陇原脱贫的最后冲锋号 ……

山路崎岖,难阻官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步伐;草长莺飞,军民同心绘就最美的画卷。一个个脱贫支援点、一张张致富计划表,写就一个个爱民故事。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梦想之花正在盛开,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