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答“到”,一起从“新”出发

——黑龙江省军区组织新招录文职人员与下半年入伍新兵同步集训纪实

摄影并撰文/那少罡 刘 玥 米帅达 特约记者 吕衍海

11月8日,黑龙江省军区综合训练队组织队列会操。偌大的操场,新招录文职人员和下半年入伍新兵各占一半。

“同志们,转体要干脆,不要拖泥带水,抬头挺胸,口号要响。”文职集训队班长闫寒曾在驻港部队服役,会操前他做了周密安排,下决心要在文职人员和新兵的比拼中 “扛红旗、拿第一”。激烈比拼后,闫寒所在的班被评为“队列标兵班”。


文职人员和新兵“对子”获得比武名次后双双佩戴红花。

文职人员和新兵在实战化训练中磨砺战斗意志,锤炼过硬本领。

组织文职人员和新兵开展训练。

训练场上,文职人员生龙活虎、斗志昂扬。


“要的就是这股精气神。”文职集训队队员,有16人当过兵,全部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多人获得各类奖项。尽管身有所长、“光环”加身,但在队长代晓东看来,“无论他们过去如何,来到集训队,首先要当好一名战士。”

近年来,黑龙江省军区系统文职人员占比越来越重。对他们的培养,省军区从上到下都有一种认识:“必须浸上‘军味’。”为培养新招录文职人员的“兵味”“战味”,让他们真正了解军营、融入军队,同时激发新兵练兵热情,尽快实现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今年10月初,黑龙江省军区将新招录文职人员和新兵安排在同一时段、同一地点集训,两支“生力军”在比学赶帮超中携手共进。

训练场上,军事训练“龙虎榜”时时更新,接连创破纪录;日常管理中,“条令标兵”“内务标兵”你争我夺、屡次易主……

“部队是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所以在退役15年后我选择报考文职。瞧我这么一个‘老兵’都不怕,你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邀请东北抗联老战士王济堂,为文职人员和新兵讲述战斗故事。

训练之余开展“‘双新’悦读会”,交流读书体会,畅谈奋斗强军理想。

“理论小教员”(左二)利用训练间隙和战友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文职人员与新兵进行枪械分解结合比赛。

开展队列训练,强化作风养成。


一个20岁,一个35岁。新兵吴勇君竟与文职人员王晓增成为好友。

“严格的管理、艰苦的训练,难免会让年轻的心产生波动。”王晓增说,15年前,他初到部队时也曾“水土不服”,是班长的开导让他转变心态,迅速融入军营。没想到的是,他的心路历程在15年后,也成了打开别人心门的“钥匙”。

“一群人,一条心,还有什么干不成?”集训队,有你追我赶,也有互帮互助。许多文职人员和新兵结成帮扶对子,相约一起拼搏、共同进步,携手迈好军营“第一步”。

旌旗猎猎,口号阵阵。训练场上,文职人员和新兵沟通交流、互帮互促。

队长代晓东说,这场景就像一种无声的宣告: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从“新”出发!



编辑/宋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