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记者 梁蓬飞 钱晓虎 张 良 特约记者 张圣涛
摄影/张 敏 记者 栾 铖 刘 丹 特约记者 张永进
向前,向前——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80面鲜红的战旗引领钢铁洪流隆隆驶来,人们的目光饱含深情与敬意。
当电视转播镜头对准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副连长王宸一擎握的“刘老庄连”战旗时,画面里出现了一个长达20秒的特写。

在进攻战斗训练中,官兵向“敌”目标发起冲锋。

“刘老庄连”组织战备拉动。

连队在驻训场举行仪式,欢迎受阅官兵载誉归来。
1943年3月18日,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该连前身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奋勇抗击日伪军,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选送82名优秀青年参军,新四军第三师七旅重新组建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82年来,“刘老庄连”历经多次调整改革、转隶移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始终赓续弘扬革命先辈忠勇无畏、血战到底的传统和作风,在强军兴军征程上,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八十二勇士”今犹在,英雄笑慰有传人。
培塑英雄魂:“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中原腹地,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激战正酣。担任开路先锋的“刘老庄连”官兵,被一条10多米宽的河流挡住去路。
“掩护工兵架桥!”一班刚刚前出,就遭“敌”炮火覆盖,全班无一“生还”。此时,后续部队正在疾速开进,如果道路受阻,必然迟滞作战进程。
紧急关头,二班及时赶到,决定从另外一个方向开辟通路。然而,隐藏在密林中的“敌”暗堡吐出“火舌”,不断有人中弹“倒下”。
“牺牲再大,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班长伍林急红了眼,接连甩出2枚手榴弹,利用浓烟的掩护匍匐跃进。待他把“敌”火力点拔除,将铁丝网撕开一道口子时,全班仅剩他一人。
这一幕,与82年前的那场战斗何其相似。
面对千余名敌人,四连官兵从拂晓鏖战至黄昏,直到全部牺牲……自那时起,一茬茬连队官兵血脉里注入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魂。从辽沈、平津战场到解放海南岛,从边境追击残敌到自卫反击作战,“刘老庄连”一直是令敌闻风丧胆的尖刀利刃。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刘老庄连”打牢官兵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把能打胜仗作为最高追求,向着一个个“新战场”发起冲锋。
七月的贺兰山,热浪蒸腾,黄沙滚滚,中部战区陆军5支装甲劲旅展开激烈角逐。
过障碍、穿雷区,完成多兵器多目标射击……比拼开始,“刘老庄连”403车组一马当先。
突然,令人揪心的一幕发生了:驾驶员张飞在协助曹宝刚装填作业时,右手食指不慎被装弹机刮掉一块肉,指甲掉了一半。
但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就立即返回驾驶舱,驾驶战车疾驰。最终,403车组以驾驶第一名、射击第二名的成绩,勇夺“双车赛”项目冠军。后续比赛中,连队其他战友越战越勇,包揽步战车组4枚金牌。
在“刘老庄连”门口,有一块警示牌,上面的标语格外醒目:“距离下一场战争打响还有0日。”正是怀着这样强烈的忧患和打仗意识,连队官兵在今天的演兵场,点燃未来战场的烽火。
不满足大纲要求、不满足常规练兵、不满足单个过硬,是“刘老庄连”官兵给自己立下的“铁规矩”。“自找苦吃”“自加难度”的千锤百炼,换来的是连队不断上扬的战斗力曲线——
那一年,战斗力检验评估,他们改变以往编组模式,创新装甲步兵战法,射击命中率提高15%、射击准备时间缩短40%,实现一个班就能协同炮兵火力打击、直接呼叫空中掩护。
那一天,红蓝对抗实兵演练,他们扮演“红军”取胜后,立即向导演部申请当“蓝军”,从对手视角“出难题”,锤炼提升应急应战本领。
那一次,担负作战力量创新试点任务,他们深研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探索“有人+无人”等组训方法,为全旅基层连队战斗力建设蹚出一条新路……

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光荣受阅,“刘老庄连”战旗猎猎招展。(摄影/记者 张 雷)

训练中,官兵搜索前进。

2023年1月,在南苏丹(朱巴)执行维和任务的“刘老庄连”官兵在任务区巡逻。(摄影/任郭洋)
传承英雄志:“有我在,连旗不倒!”
中士崔帅宇的背囊里,装着一张4年前拍摄的合影,照片上连队官兵全副武装,在连旗下挺立,唯独没有他自己。
那年3月18日,连队组织战斗体能训练,官兵背着10多公斤重的背囊,全副武装行军42公里。在最后5公里冲刺阶段,入伍刚半年的崔帅宇体力不支,逐渐掉队。
“加油,帅宇!想想今天是什么日子,一定要坚持住!”班长吕康存见状,一把接过崔帅宇的背囊,大声鼓励道。
崔帅宇心里清楚,这一天意味着什么。但当时,他的身体像电量耗尽的蓄电池,每走一步都异常吃力。
到达终点,连队组织拍摄“全家福”,崔帅宇主动离开队列,羞愧地说:“我虽然走完了全程,但没有达到要求,不配出现在‘刘老庄连’的合影里。”
当天晚上,崔帅宇给自己制订了“强能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崔帅宇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装甲射手,并在上级考核中打出“全部命中”的战绩,被连队评为“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
走进连队荣誉室,记者见到了“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榜单。在这份榜单里,现任连长朱明朝名列其中。
2022年6月,朱明朝被任命为“刘老庄连”连长。报到那天,他从前任连长邢光超手里,接过一份正在修改的训练方案。
邢光超忘不了,那场实兵对抗,“刘老庄连”这个无坚不摧的“铁拳头”,却发挥失常,被“蓝军”压制得一时无法动弹。
这一仗彻底打醒了邢光超。复盘检讨会上,他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转型!”
原来,新体制下,连队一些官兵的思维观念、战法训法还停留在“合成”的大门外。曾经所向披靡的“刘老庄连”,急需作出改变。
邢光超抱着炮兵教材,走进火力连拜师取经,连队班长骨干纷纷到兄弟单位“跨界”学习。合成作战的兵力协同、恶劣天候的无人侦察、强干扰条件下的通信组网……随着官兵对体系作战的认识不断深入,一套实用高效的装甲步兵班引导火力打击方法新鲜出炉。
实战检验的时刻很快到来。面对“蓝军”的犀利攻势,邢光超将此方法运用于各个战位,精准引导友军火力,成功摧毁“敌”目标。
“‘刘老庄连’变得更强了!”诚如上级考核组所言,这些年,在朱明朝带领下,“刘老庄连”官兵利用实兵演习、合成训练等时机,探索深化专业协同训练,那份训练方案不断更新扩容,形成2.0版、3.0版。

参加今年九三阅兵的战士周一凡(中)向战友分享受阅故事。

2025年7月1日,“刘老庄连”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摄影/谢沅鑫)
砥砺英雄气:“我有勇气成为连队下一名烈士!”
“刘老庄连”,一个番号,将一座村庄和一支连队紧紧相连。
82年前,为了保护刘老庄百姓,四连官兵抛头颅、洒热血,战死沙场。82年来,“刘老庄连”官兵始终牢记人民军队宗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融入骨子里、体现在行动中。
2023年夏天,京津冀地区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引发洪涝灾害。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刘老庄连”所在旅紧急驰援。
然而,救灾车辆一辆辆驶出营区,早早就在车场等候的“刘老庄连”官兵,却迟迟没有接到命令。原来,当时“刘老庄连”大部分官兵正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营区仅剩26人留守。旅党委考虑到任务重、风险高,就没有将他们列入其中。
得知缘由的26名官兵再也坐不住了,合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上红手印,递交党组织——“我们‘刘老庄连’誓死要上抗洪一线!誓死要上抗洪一线!誓死要上抗洪一线!”
26个手印力透纸背,26颗红心似火燃烧。旅领导深受感动,批准他们连夜出动,与大部队会合。
次日拂晓,26名官兵抵达任务区,迅速展开构筑堤坝工作。待洪峰安全过境后,他们又转战附近村镇,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这一切,被天津市静海区青年孙铭朝看在眼里,一颗从军报国的种子就此萌芽。2024年3月,他参军入伍,恰好分到“刘老庄连”。
下连第一课学连史,孙铭朝在荣誉室见到了那份请战书,了解了“刘老庄连”的主要事迹。最令他震撼的,是视频资料里官兵高喊的一句誓词:“我有勇气成为连队下一名烈士!”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指导员说,人民子弟兵除了人民利益一无所求,为了人民利益一无所惜。
如今,孙铭朝在“刘老庄连”不断成长,连史就像一部英雄传记,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刘老庄连”官兵叫响“誓与大堤共存亡”,投入一轮轮鏖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铁军来了!”当时,“刘老庄连”隶属于素有“铁军”之称的某红军师,官兵冒着频发的余震,徒步进入“生命孤岛”,展开生死营救,用满腔赤诚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天。
2025年3月11日,在家休假的“刘老庄连”一级上士吕康存带着3岁的儿子,到云龙湖风景区游玩,耳边突然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快来人啊!救命啊!”他没有丝毫迟疑,把儿子往身边游客怀里一塞,转身扎进冰冷的湖水,奋力将落水男孩救起……
报国何止在沙场?遍地盛开英雄花。“刘老庄连”连史上,类似的壮举还有不少。从“打仗的英雄”到“爱民的英雄”,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何种危险,他们都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刘老庄连”官兵快速登车展开训练。

“刘老庄连”官兵进行进攻战斗训练。

训练中,官兵研究行动方案。

“刘老庄连”组织刺杀训练。(摄影/谢沅鑫)
编辑/高采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