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记者 岱天荣 孙兴维 通讯员 刘永瑜 张 亮

闽南腹地,天刚泛起鱼肚白。
一阵密集的枪炮声后,两辆救护车急驰而来,10多名伤员被陆续抬下,分检、急救、手术……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这是解放军第175医院组织的一场战场救治演练。多年来,该医院以随时应战的姿态,积极探索野战卫勤保障新模式,不断擦亮军队医院保障打仗的胜战底色,被表彰为全军应急机动卫勤建设先进单位。
“解放天津时,卫生员杨冒光身负重伤,却冒着枪林弹雨爬到一名伤员身边,使出浑身力气为他包扎好伤口后,才倒了下去……”这个医院官兵熟知的故事《一个带血的药箱》,正是该院“胜战基因”的生动展现。


该医院诞生于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积淀形成了“死也要把医药送上前线、爬也要把伤员背下火线”的血性传统。医院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大力传承战斗精神,将医院战史作为教育资源,引导医护人员始终牢记“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的初心。
铸剑有术,亮剑生威。为了让医护人员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该医院有针对性地加大生化、辐射、次声波、心理战等专业救治训练比重,每年派出10余批医疗队保障部队重大演训任务,让医护人员登舰出海、乘机上天,在近似实战环境中锤炼卫勤保障能力。
未来战争杀伤强度大、伤情种类复杂,如何争夺最佳救治时效?4年前,医院着眼保障打仗,将急救、普外、骨科、颅脑、心胸等科室力量进行整合,成立“野战外科教研室”,跨专业遴选6名专家领衔,专门负责战时卫勤保障研究、骨干教学和战场救护课题攻关。
几经摸索,他们设立多支“前沿复苏手术分队”,配备轻型救护车、帐篷、器械和药品,灵活开展生命复苏、损伤控制手术,第一时间控制伤情、抢救生命。近年来,“前沿复苏手术分队”分别与某陆航旅、海军某舰艇、空军某部开展对接演练,“手术刀”直抵烽火前沿,实现了快速投送、快速救治。





编辑/刘万平 学员 柴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