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记者 穆可双 特约记者 吕衍海 通讯员 刘坤后 王申 邹德勇 仲海洋
数九寒冬,东北大地冰封雪裹,滴水成冰。1月下旬,记者踏访驻守风雪边关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一线执勤官兵,从北疆边城黑河到祖国最北端的漠河,亲历官兵在严寒环境下的戍边生活,感受边关发生的新变化,见证边防官兵的忠诚与坚守。
笑傲冰雪,
热血担当铸就边关军魂
1月26日,黑河气温降至-36℃。在 “黑河好八连”,指导员黄红波向记者介绍:“冬季封江后,连队要在江面设置多个哨位,全天24小时执勤,每天每名战士要在江面执勤8个小时以上,执勤任务很重。”
去年底封江后,连队开通江面巡逻道,很多冰层薄的地方不能使用机械,官兵只能用锹镐一点一点向前推进。连队党员组成突击队,一干就是一天,原定7天开通巡逻道,官兵只用5天就完成了任务。
驻守在北极村的某边防连是祖国版图上最北端的连队,驻地无霜期只有80天左右,历史最低气温达-50℃以下。“越是环境艰苦,越要坚定卫国戍边的理想信念。” 指导员曹全兴介绍,为激发官兵与严寒作战的血性胆气,每当新兵下连、新干部到任,连队都要组织他们参观荣誉室,用老边防住板房、吃冻菜、喝江水,不畏艰苦矢志守边的事迹,教育激励官兵安心极地建功、乐在边关奉献。
冬季巡逻执勤最危险的是江面上被积雪覆盖的清沟、冰眼,官兵巡逻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为确保安全,每年封江后的第一次巡逻,都是由连队干部在前面开路,战士将绳子拴在带队干部腰上,两人在后拽着前行,以防不测。
2月2日上午,记者跟随官兵巡逻,就目睹了惊险的一幕。当时,经验丰富的排长刘沿腾在前开道,带领战士爬过高低不平的冰排,行至较为平缓地段。“清沟!”忽然间,他发现情况,大喊一声后随即纵身一跃,跨过了一道凸起的雪楞,并迅速引导紧随其后的战士绕过积雪覆盖下的清沟,避免了险情发生……
“身披冰铠甲,笑傲冰雪寒。”这就是北疆风雪边关的戍边军人。他们心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热血在北疆边关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强军火炬,
照亮北疆边防“铁门闩”
记者在“黑河好八连”采访,刚好赶上连队进行模拟边境封控演练。在指挥室的多块电子屏上,能清晰看到演练各班组行动的同步实况。从接到上级命令,到抵达指定地域展开行动,官兵仅用了18分钟。连长张书辉告诉记者,此次演练是连队依托信息化指挥系统,检验连队与执勤人员连得上、看得着、打得赢的一次演练。
演练结束后,指导员黄红波带领记者参观科技执勤设施。他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边防部队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立体封控作战和勤务本领。如今,连队辖区实现了全程可视、无缝链接,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建成多种手段融为一体的边境管控新模式。
一天夜里,记者来到“北极哨所”采访,四级军士长张红中正利用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着边境一线。这位在边关驻守了15年的老兵,见证了哨所的变迁。他感慨地说:“我刚入伍时,连队还没有长明电。如今,连队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平台,红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边境全时域可视,我们戍守边关有了‘火眼金睛’。”


苦寒边关,
洋溢如春般融融暖意
这几天,正是北疆最寒冷的日子。然而,记者分明感受到,一股股暖流在边关奔涌,呼啸的寒风化作嘹亮的战歌,伴着官兵奋勇前行。
记者来到黑河市瑷珲镇,欣喜地看到某边防连官兵已经迁入宽敞明亮、设施先进的新营房。营房走廊两侧墙壁上悬挂着振奋人心的宣传展板,一股时代新风扑面而来。在三楼,中士张瑞瑞从烘干室走出,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新营房设计得太贴心了!您看这间烘干房,不仅面积大,散热还好,被冰雪和汗水浸湿的鞋子、衣服,放在里面很快就能烘干……”
在驻漠河北极村的某边防连,记者恍若置身温暖的春天:连队营房外墙安装了保暖板,室内温度比以前提高四五度;连队网络学习室全部更换了新电脑,下连不久的新战士正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冲浪”;体能训练室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战士们练得热火朝天……
采访时,记者遇到来连队过年的四级军士长吴勇的妻子许海英。她和儿子一到连队就住进了干净整洁、生活设施齐全的家属房。她开心地说:“没想到部队为我们想得那么周到,这里也是我们的家!”
春节越来越近,人们陆续踏上归家团圆路。然而,在风雪边关,戍边官兵却依旧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岗位上,步履坚定地走在巡逻路上,书写着强军戍边的新篇章。
编辑/穆可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