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记者 穆可双 特约记者 吕衍海 通讯员 王 申 邹德勇 仲海洋
链接:
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处于北纬53°以上地区,全年无霜期仅80天,冬季历史最低气温达-50℃以下。驻守在北极村的陆军某边防旅2连,是祖国版图上最北端的边防连队,官兵被称为“北极哨兵”。一代代戍边官兵坚守哨位,巡逻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铸就了钢铁边关。

2月1日,漠河当天气温-36℃,滴水成冰。顶着呼啸的北风,记者奔赴北极村,采访陆军某边防旅2连。
因为曾多次到该连采访,记者对这些“北极哨兵”有很多了解,也有一份很深的情愫。到达连队后,记者眼前一亮:连队的营房安装上了保温层,室内温暖如春;室内视频监控室、图书室、体能训练室、烘干房一应俱全……置身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边关军营,犹如春风拂面,令人身心顿生暖意。
连队变化的可不只这些。过去,因北极村交通闭塞,官兵们又只能靠书信与家里联系,遇到大雪封山,写完的信十几天寄不出去。后来,村里通了电话,官兵们就趁周末过去打电话,一分钟电话费就要1块多钱。如今,连队与时代同步,驻地手机网络信号满格;电脑配到班排,网络连到哨所,网上“冲浪”对于官兵已是寻常事。
在“北极哨所”,记者见到了在这里戍边15年的四级军士长张红中。记者与他相识的时候,他刚入伍,是连队的通信员。如今,他已是连队最老的兵。
老朋友见面格外亲切,话题自然离不开这里的人和事。在老兵的叙述里,连队、哨所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更加生动可感。
“您还记得不?15年前您来采访时,咱连用电要靠发电机,每天只有3个时段供电。现在可不一样喽!”张红中骄傲地说。2006年,上级为连队配发了太阳能发电组,用电难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全时用电仍无法保障。2008年,在军地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连队接通了国电。从此,营区的路灯亮起来了,文体活动室也传出了欢声笑语……





“您应该好好体验体验我们的伙食!”张红中恨不得一口气把连队的变化都“显摆”出来。
建连初期,官兵冬季很难吃上新鲜蔬菜,餐桌上就是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上世纪80年代初,上级为连队建起了两栋温室大棚,战士邓万才硬是靠烧地火龙,在高寒地区种出了绿油油的蔬菜。因此,他被官兵誉为第一代“菜王”。这时,四级军士长相国军凑过来告诉记者,2011年高速公路修通后,他这个第五代“菜王”就“下岗”了。现在,连队冬季不用种菜了,有需求打个电话,菜市场定点采购商就会把连队所需蔬菜用班车拉到连队。
2日清晨,记者跟随官兵乘车到界江巡逻。越野性能很强的新型巡逻车在界江上穿行自如,20分钟就到达巡逻地域。官兵们迅速下车,检查设施,清理界碑上的积雪,查看周边情况,用新型电台向连队报告执勤情况……半小时后,确定此段边境无异常情况,官兵登车向下一段边境线驶去。
指导员曹全兴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连队的科技执勤设施器材不断升级和更新。哨所配备的红外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监控界江一线;先进的巡逻执勤车、新型电台、北斗手持机,使过去巡逻到不了、通信联不上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入夜,记者来到哨所采访,张红中正利用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边境,情况清晰可见。这位“老边防”感慨地说:“‘电子哨兵’入列,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5天的采访短暂而充实。行走在漫漫风雪边关,记者满眼看到的是连队可喜的变化,感悟到的是官兵的忠诚和坚守。此情此景,令人时时处处感受到温暖和激情。
春天,从来没有离开这里。北疆卫士的誓言,正是春天里最强的声音:“祖国请放心,北疆有我们!”




编辑/穆可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