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某营副教导员陈勤赶回四川北川老家,看望长眠在群山间的哥哥、“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大桂——

你用生命托举生命 我用忠诚续写忠诚

摄影并撰文/陈 平 邓东睿 特约记者 李永飞

来到哥哥10年前牺牲的地方,陈勤心潮澎湃,有很多话想对他说。

早春,层林染翠,薄雾缭绕。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陈山村,本是个不知名的羌族小寨,因为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进入人们的视野,更因为一位烈士的壮举而令人难忘。

2008年5月12日,休假在家的原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羌族排长陈大桂,在地震来袭的生死关头奋力救出11名乡亲,自己却和奶奶、父母、妻子被泥石流吞没,全家只有在绵阳当老师的妹妹陈勤幸免于难。当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陈大桂“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今天,地震废墟旁绿树葱郁,芳草遍地。英雄忠骨长眠青山,附近已建起了一座新羌寨。清明前夕,已成长为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某营副教导员的陈勤,带着家人来到这里,看望离去10年的哥哥和其他亲人。

抚摸着冰冷的纪念碑,还未张口,陈勤的脸颊上已经滑落两行热泪。她有太多的话,想跟哥哥和其他亲人说……

陈勤深情擦拭部队军史馆里哥哥陈大桂的铜像。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代表陈勤为官兵宣讲十九大精神。

她想告诉他们,在哥哥牺牲两周年的纪念日,自己被特招入伍走入他生前所在部队,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行进在导弹方阵中。在她看来,从军报国是对哥哥、对亲人最好的纪念!

她想告诉他们,自己本可以到相对轻松的岗位工作,却选择了导弹发射专业,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号手,当上我军首个女子导弹发射连的指导员,带着哥哥的梦想将导弹送上了蓝天。

她想告诉他们,自己与旅里的“博士参谋”徐金华在导弹发射架下结缘。如今徐金华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导弹工程师,自己也当上发射营副教导员,女儿真真已经4岁多,这次一家三口都回到了北川。

山风习习,吹乱了陈勤的头发,也吹干了她脸上的泪痕。她掏出两枚金灿灿的军功章,放在哥哥的遗像前,一枚是哥哥的三等功军功章,一枚是自己的二等功军功章。

2008年2月,陈大桂与妻子杨欢在军营举办婚礼时的合影。(摄影/杨慧涛)
部队官兵在军史馆陈大桂烈士雕像前接受教育。

“哥哥,还记得吗,以前我和你开玩笑说,我要是当兵,肯定比你强。”陈勤从小喜欢和哥哥打闹,兄妹感情很深。那一年,担任导弹测试号手的陈大桂,因工作出色荣立三等功。探亲回家时,他在妹妹面前“显摆”他的军功章。陈勤想摸一摸,他却非让她戴上手套摸;陈勤噘着小嘴说:“有啥了不起的,要是我就立个二等功!”

从军入伍,当上操作号手,陈勤才知道军功章的分量有多重。虽然身材娇小,但她的身体里流淌着和哥哥一样滚烫的热血,一心要干出成绩来。走进女子发射方阵后,面对体能训练、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重重难关,她白天跟着学,晚上加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弹发射号手。因在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陈勤如愿戴上了二等功奖章。

“大哥是导弹测试号手,是幕后英雄。你是导弹发射号手,你帮大哥圆了发射梦想,相信他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爱人徐金华在一旁说道。

陈勤一边擦拭哥哥的遗像,一边点头。部队驻地与家乡相隔千里,她虽然很少回老家,却经常走进部队军史馆,在哥哥的塑像前陪他说说话。在战友们的眼中,陈大桂是烈士、是英雄;而在陈勤眼中,哥哥是榜样、是力量!

这些天,随着清明临近,不少乡亲来祭奠陈大桂烈士,有人采来大把的野花,有人摆上羌族祈福的“白石”。陈勤了解到,当年哥哥舍身救出的11名乡亲,过着美好的生活:陈言庆的女儿当上了村主任,陈桂山的儿子在攻读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羌笛有情,吹出声声幽婉。群山不言,忠魂永驻心间。

2008年8月,当地村民在陈大桂烈士牺牲处祭奠烈士英灵。(摄影/商 殿)
2012年8月,时任女子导弹发射连指导员的陈勤(右),担任发射指挥长,成功将导弹送上蓝天。
陈大桂烈士牺牲后,火箭军某旅以他名字命名成立为民服务队,多年来坚持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

编辑/刘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