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强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灾难,考验的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与韧性,锤炼的是一支军队的担当与能力。当满目疮痍的汶川地震灾区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驻守灾区的一支支部队,同样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鼓舞下,完成了灾后重建,实现了转型发展。

新营盘,新装备,新风采。强军征程,何关可挡!

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在灾后新建的营区开展训练。(摄影/记者 穆可双)

陆军第77集团军某防空旅——

风雨征程,砥砺前行

摄影并撰文/刘 剑 谭 志 胡永辉 记者 穆可双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驻守川北的原成都军区某旅官兵不顾自身受灾严重,迅速投入抢险救灾行动。

完成艰苦的救灾任务后,部队撤回。由于营区被地震摧毁,官兵们只能住进帐篷,直到2010年才搬进新营区。1年后,该旅改编为防空旅,部队列装了新型防空导弹,一系列改变带来的是作战体系和作战方式的转变。

“大地震我们都不怕,新装备就能把我们难倒?”全旅上下迅速形成大抓新装备训练的氛围,使武器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当年,该旅就在原成都军区组织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专业比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近年,一批新质作战力量融入该旅战斗力体系建设。许多官兵都经历了岗位调整和专业变换,武器装备也进一步升级更新。面对新考验,全旅官兵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补短板、强弱项,钻研新装备、苦练新技能,集智攻关,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

“10年前的抗震救灾,给我们这支部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战胜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该旅领导介绍,为最大限度促进训练与实战接轨,他们深入开展作战研究,探索形成了战技一体、人装一体、训战一体的新模式,加快了战斗力提升。去年,该旅被西部战区陆军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

营区内的宣传牌充满浓浓的战味。
官兵苦练过硬军事本领。
该旅官兵在营区健身中心锻炼身体。
现代化新营区。

西部战区空军运搜某团——

战鹰展翅,逐梦长空

摄影并撰文/特约记者 刘应华 通讯员 马晓宇

5月上旬,雪域高原某机场,一架架直升机腾空而起,迅速组成低空机群编队,向着陌生空域飞去。机群中打头阵的,是西部战区空军运搜某团副团长杨光。

10年前的汶川地震大救援中,机长杨光和机组成员密切配合,在没有气象资料、没有航路资料、没有地面通信保障的条件下开辟通往灾区的新航线,率先打通“孤岛”映秀、银厂沟的空中生命通道,一次次往返于高山峡谷之间,转移危重伤员,空运救灾物资,被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阳光机组”。

如今,他们再次飞越汶川上空。俯瞰当年的灾区,满目疮痍已无踪影,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

10年的光阴,变化的不只是灾区,也有杨光和他所在的部队。10年来,杨光和他的战友们参与了芦山抗震救灾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经历了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部队战斗力不断跃升。

当年受到地震影响,杨光所在部队的营区建筑大多成为危房,机场开启了全面重建。机场重建的两年时间里,杨光和他的战友们转战两省四地,飞赴多个陌生机场,锤炼高飞远航的过硬羽翼。

10年来,杨光所在部队连续接改装多型战机,完成了由战术投送部队向战役投送部队的转型。2016年,伴随着运-20战机的正式列装,他们开始向战略投送劲旅迈进。2017年,杨光所在的飞行大队整建制转隶,成为一支新质作战力量。组建仅3个月,他们就组织大机群千里机动,进入陌生高原地带组训,融入空地立体化作战体系,探索出一批低空超低空机动搜救战法。

在杨光看来,每一次变化,都是对战斗力生成“密码”的探索。“新质战斗力,新就新在探索未知领域、找出制胜规律,不断挑战兵器性能极限,在急难险重任务考验下把人机效能发挥到极致。”

在杨光自信坚定的眼神中,饱含着对未来更多的期待。

在雪域高原某机场实施跨昼夜训练。(摄影/李良峰)
2008年5月15日,杨光机组在彭州市银厂沟展开生命大营救。(摄影/朱晓磊)
2018年5月12日,机组沿着10年前开辟的空中生命通道,再次飞越当年灾区上空。
2008年,为汶川地震灾区带去生命希望的杨光机组成员。

武警四川省总队汶川县中队——

汶川,我用生命守护你

摄影并撰文/记者 刘万平 穆可双 特约记者 姜永安

“解救群众6人,不为什么,只为心安、只为人民。”5月9日,在武警四川省总队汶川县中队荣誉室里,中队指导员杨晓东指着一个日记本告诉记者,这本“5·12”地震时中队文书写的救灾日记,生动记录了中队官兵当年抗震救灾战斗的点点滴滴。

10年前,位于地震震中的汶川县城,与外界失去所有联系,成为一座“孤岛”。中队官兵在时任指导员王庆丰的带领下,兵分4路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救援官兵蹚过冰冷的河水、钻进残垣断壁,全力搜索生命迹象。在增援部队到达前,他们已抢救出600余名受困群众,安全转移3万余人……

“在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推动中队建设全面过硬。”据中队长魏龙介绍,该中队始终坚持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官兵,每逢新兵下连或重大纪念日,都组织官兵参观抗震救灾纪念馆和灾区遗址,重温当年的救灾故事,在新的征程上接续传承抗震救灾精神。

近年来,无论是执勤处突还是抢险救灾,中队官兵始终冲锋在前,用果敢与担当护卫驻地的安宁,将信仰与忠诚写满汶川大地。

巡逻执勤的中队官兵走过红军桥。
新战士在中队荣誉室内感受荣誉与责任。
中队组织官兵进行应急处突演练。
中队官兵与驻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图为羌族大妈拉着指导员杨晓东嘘寒问暖。

四川省北川县人民武装部——

废墟上一面不倒的旗帜

摄影并撰文/孙绍健 刘晓琼 记者 穆可双

10年前,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县人武部70名干部、职工、民兵和家属遇难或失踪。幸存的6人,强忍悲痛迅速组织起来,投入抗震救灾。震后第三天,一块写有“北川县人民武装部”几个字的牌子就醒目地挺立在废墟上。北川的救灾行动进行到哪里,这块牌子就立在哪里,被灾区群众誉为“废墟上一面不倒的旗帜”。

不管悲痛多么沉重、生活怎样艰苦,人武部的干部职工都没有退缩,他们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对灾区群众的大爱,始终与北川干部群众战斗在一起。

10年后,记者再次走近这个英雄集体,从历史的足音中聆听他们奋发前进的勇气,感受他们的忠诚与担当。

走进该人武部,只见一座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的新营区拔地而起,营院内新栽种的树木生机盎然,4层高的主办公楼简朴大方,民兵训练基地、库房等配套建筑一应俱全。民兵们正在进行军事训练,个个生龙活虎。

据该人武部部长江继明介绍,10年来,人武部带领民兵从抗击次生灾害到维护社会稳定,从转战唐家山到修建新县城,硬仗一场接一场,赢得群众的由衷赞扬。与此同时,人武部始终把加强战备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重新修订和完善各种战备方案预案,补充战备物资器材。他们还结合每年野外驻训、战术演练等时机,围绕快速集结动员、支援作战等课题,组织网上模拟对抗演练和实兵实装实弹演习,全面提高民兵的战斗力。

近年来,该人武部累计出动民兵6万余人次,高标准完成了玉树抗震救灾、芦山抗震救灾、九寨沟地震生命通道抢修等任务,打赢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等多场硬仗,连年被省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团级单位”。

北川县人武部进行快速拉动演练。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县人武部在废墟上立起人武部牌子,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图为《解放军报》当年刊发的有关报道。
北川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应急分队进行抗洪抢险和抗地质灾害演练。(摄影/谭 敏)
北川县人武部部长江继明为当地学校的国防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灾后重建的北川县人武部新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