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之光 星耀寰宇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撰文/记者 安普忠 王天益

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

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00年10月31日,随着北斗一号首颗卫星的升空,数千年来人们赖以指路的“北斗星”,被中国航天人以现代科技全新定义。

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指路”将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演变成全人类共享的“中国智造”。

北斗升空20年,从“一颗星”到“满天星”,这是一段恢宏磅礴的“中国星座”建造史。

北斗升空20年,从起步较晚到世界领先,这是一段“踏平坎坷成大道”的中国航天奋斗史。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摄影/记者 王卫东)
 
 

完美收官,星耀全球!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

发射成功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中国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殊背景下,北斗工程全线坚持组网发射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有力推进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圆满收官。在测控、地面运控、星间链路运管、应用验证等系统的强有力支撑下,此前发射的所有在轨卫星都已入网。

 

2020年6月上旬,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前进行总检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2020年6月6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进行转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星空下静静矗立的发射塔架,正等待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收官之星的到来。(摄影/郭文彬)
2020年6月18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前,操作手对状态进行检查。(摄影/白肖飞)
2020年6月18日,指挥员下达泄回口令。(摄影/郑仲利)
2020年6月18日,加注分队组织 泄回演练。(摄影/白肖飞)
2020年5月30日,火箭转场。    (摄影/焦黄鑫)
2020年5月底,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火箭吊装。(摄影/白肖飞)
 

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历经三代北斗人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建设发展之路,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民众共享更优质的时空精准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我国重大科技工程管理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国家开始使用北斗系统。后续,中国北斗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共享北斗最新发展成果。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作出中国贡献。

 

2008年5月,北斗系统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料照片)
2018年4月,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塔湾村村民通过北斗导航信号基站定位,实现拖拉机自动驾驶播种、
起垄、接行等田间作业。    (新华社图片)
2013年10月,为保证北斗系统终端满足入网工作要求,技术人员在微波暗室里对关键器件进行反复测试、调试。(摄影/王安民)
2014年10月,河北省首批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监控系统的60辆校车在秦皇岛投入使用。“北斗”校车能够随时确定位置,当有
车辆超速、偏离路线等情况出现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提醒司机。同时,系统的实时监控设施还能对车内情况、人数和温度等
指标进行监测,预防人为事故发生。(新华社图片)
2020年6月10日,远望6号测量船在太平洋上执行北斗卫星发射测控任务。(摄影/倪栋梁)
2012年12月底,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服务亚太地区。(摄影/记者 范显海)
谈起北斗系统,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左一)总有说不完的话。(摄影/夏蒙山)
小型化手持式北斗用户机在抢险救灾中得到广泛应用。(摄影/记者 冯凯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1步 建设北斗一号系统

1994年

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

2000年

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

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03年

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2步 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2004年

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

2012年

完成14颗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

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第3步 建设北斗三号系统

2009年

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

2020年

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继承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

体制,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同时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

用户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回 眸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3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卫星导航系统。

 
 
 

2011年12月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10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已完成基本系统建设,为该系统试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将1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发射的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一箭双星”成功发射,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

 

 

 

编辑/刘欣欣 马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