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

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习近平

 
 
红色故都瑞金。

 

 

打开红色相册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1931年9月,在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全国最大、最为巩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并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同志为主席。61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经刚刚诞生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向世界宣称:红色政权的一切权力属于工农兵及一切劳动群众。

沿着瑞金城外叶坪谢氏祠堂内的两侧墙壁,用木板隔成了仅容一桌一床的15个小房间,这就是当年苏维埃共和国各部委的办公室。毛泽东曾对各部领导人说:我们的办公室,主要应该在田间地头、在军队战场、在实际工作中,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办公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里原是叶坪谢氏祠堂。
瑞金沙洲坝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大礼堂。
1931年11月7日,苏区中央局委员毛泽东(右二)、朱德(左三)和任弼时(左二)等于瑞金合影。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间站立讲话者是毛泽东。
 

苏维埃政府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开展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工作都有一定发展。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还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根据地普遍建立各种学校,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业人才。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迁到沙洲坝。那时的沙洲坝是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穷山村。住进沙洲坝的毛泽东带领军民选址挖井,奋战十几天,挖成一口水井,解决了沙洲坝老百姓的吃水问题。解放后,沙洲坝老百姓在井边立了一块纪念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红色政权创建之初,便开始了监督国家机关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等现象的群众运动。年轻的人民政权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不到1个月,“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起义,使中央苏区的武装力量猛增到6.7万人。

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8个儿子,他毅然响应政府扩充红军的号召,把儿子全部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8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

 

瑞金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表达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瑞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剑英曾在此居住并办公。
瑞金红军总政治部旧址。
瑞金叶坪烈士纪念亭。
 

“八子参军”的故事是一个代表。据了解,中央红军长征前,只有20多万人口的瑞金,有5万人参加红军,3.5万人参加长征,1万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1933年7月11日,新生的红色政权决定在瑞金建造一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以永远纪念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8月1日,红军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瑞金的老百姓踊跃捐钱,义务参加建塔劳动,还拿来家中的砖石、木料。就这样,一座红色炮弹造型的纪念塔很快拔地而起。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根据地,由鼎盛时期的几十个县锐减到只剩下瑞金、于都、会昌等三四个县。以党、政、军为一体的战略转移已成定局。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虽然,随着长征的开始,曾经红红火火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失去固定的版图,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然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赣南红土地创建红色政权的实践,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次伟大预演。

 

今日瑞金文化艺术广场。(摄影/朱 燕)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经过的瑞金武阳桥。
根据地人民慰劳红军的宣传画。
扩大红军的宣传画。
游客在江西省瑞金市的“红军村”华屋村参观。(摄影/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文字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室)

续写强军荣光

红色故都,忠诚卫士

——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瑞金中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纪事

摄影并撰文/陈林涛 陈 思 特约记者 曹先训

 

“政治建设不放松,理论武装强内功,两支队伍变了样,苏区干部的模样,求实务实扎实工作作风来转变,亲兵为兵爱兵人本情怀记心间……”这是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瑞金中队官兵自编的一段快板书,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刻画得栩栩如生。驻守红色故都,该中队官兵在党旗指引下奋勇前进,接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书写新的荣光。

驻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官兵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淬炼精神品质的力量之源。每年新兵下队,该中队都会组织大家喝一碗红井水、听一堂传统课、唱一首红军歌,让官兵在寻根溯源中回望烽火岁月,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创新开展“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布红色环境、建红色基地、做红军传人、创红军连队”的“七红”活动,组织官兵排演红色情景剧,使官兵在追溯根脉、体悟初心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战斗精神。

 

官兵始终保持箭在弦上的战备状态,做到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该中队组织党员在瑞金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前重温入党誓词。
官兵在瑞金叶坪革命旧址聆听革命故事。
 

翻开该中队练兵备战的“清单”,从贯彻落实“新大纲”到掀起群众性岗位练兵热潮,他们树立起精武强能、练兵备战的鲜明导向,全部心思精力向能打胜仗聚焦,按下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加速键”。

在这片浸染革命先辈鲜血的红土地上,红色传人们永葆本色、阔步前行。该中队曾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20年被武警江西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8次。

 

学习军史,勿忘来路。
喝红井水,重温革命历史,牢记初心使命。

 

 

 

红色山河映初心

——火箭军某旅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纪实

撰文/周廷扬 桑 朋 摄影/陈奎宇 程少彬 王小生 朱迪文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火箭军某旅一代代官兵钻山沟、上阵地、赴戈壁,喊响“做红军传人、当打赢先锋”的嘹亮口号,弘扬优良传统、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谱写崭新的光荣篇章。

“红”是这支劲旅的底色。该旅精心打造“红色励志园”,一道道红色景观内涵丰富、振奋人心。一步一景、一景一史,官兵在凝固的革命历史中时时受熏陶、处处受感染,将红色基因深植血脉灵魂之中。

 

官兵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组织新兵重走长征路。
该旅“红色励志园”内的赣南革命旧址微缩景观,使官兵如临其境真切感悟红色历史。
磨砺长剑,志在必胜。
 

每逢新兵入营、新学员报到,该旅安排的第一堂课便是“重走长征路、磨砺驭剑人”野营徒步拉练,利用沿途红色资源开展现地教学,激励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接受风雨磨砺,坚定理想信念;执行跨区演练、导弹发射、实兵对抗等大项任务前,该旅都在革命旧址前举行誓师动员仪式,激发官兵战斗精神,强化军人血性;他们还利用训练间隙适时开展“忆红色传统、做导弹精兵”活动,为提升部队战斗力赋能加力。近年来,官兵练兵备战热情空前高涨,打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永葆政治本色,当好红色传人。80多年前的于都河畔,老百姓拆门板做渡船,送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80多年后,该旅官兵反哺革命老区,定点帮扶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军地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澄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发自肺腑地说:“共产党真好,解放军真亲!”

 

官兵刻苦训练,锤炼过硬本领。
在官兵的定点帮扶下,澄江村发生巨大变化。
官兵为群众开展便民服务。
官兵开展助学兴教活动,革命老区暖意融融。

 

 

 

编辑/宋 雯 马丽娜 肖 晔 学员 杨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