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习近平

打开红色相册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1931年9月,在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全国最大、最为巩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并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同志为主席。61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经刚刚诞生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向世界宣称:红色政权的一切权力属于工农兵及一切劳动群众。
沿着瑞金城外叶坪谢氏祠堂内的两侧墙壁,用木板隔成了仅容一桌一床的15个小房间,这就是当年苏维埃共和国各部委的办公室。毛泽东曾对各部领导人说:我们的办公室,主要应该在田间地头、在军队战场、在实际工作中,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办公室。




苏维埃政府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开展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工作都有一定发展。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还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根据地普遍建立各种学校,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业人才。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迁到沙洲坝。那时的沙洲坝是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穷山村。住进沙洲坝的毛泽东带领军民选址挖井,奋战十几天,挖成一口水井,解决了沙洲坝老百姓的吃水问题。解放后,沙洲坝老百姓在井边立了一块纪念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红色政权创建之初,便开始了监督国家机关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等现象的群众运动。年轻的人民政权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不到1个月,“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起义,使中央苏区的武装力量猛增到6.7万人。
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8个儿子,他毅然响应政府扩充红军的号召,把儿子全部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8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




“八子参军”的故事是一个代表。据了解,中央红军长征前,只有20多万人口的瑞金,有5万人参加红军,3.5万人参加长征,1万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1933年7月11日,新生的红色政权决定在瑞金建造一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以永远纪念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8月1日,红军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瑞金的老百姓踊跃捐钱,义务参加建塔劳动,还拿来家中的砖石、木料。就这样,一座红色炮弹造型的纪念塔很快拔地而起。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根据地,由鼎盛时期的几十个县锐减到只剩下瑞金、于都、会昌等三四个县。以党、政、军为一体的战略转移已成定局。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虽然,随着长征的开始,曾经红红火火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失去固定的版图,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然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赣南红土地创建红色政权的实践,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次伟大预演。





(文字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室)
续写强军荣光
红色故都,忠诚卫士
——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瑞金中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纪事
摄影并撰文/陈林涛 陈 思 特约记者 曹先训
“政治建设不放松,理论武装强内功,两支队伍变了样,苏区干部的模样,求实务实扎实工作作风来转变,亲兵为兵爱兵人本情怀记心间……”这是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瑞金中队官兵自编的一段快板书,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刻画得栩栩如生。驻守红色故都,该中队官兵在党旗指引下奋勇前进,接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书写新的荣光。
驻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官兵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淬炼精神品质的力量之源。每年新兵下队,该中队都会组织大家喝一碗红井水、听一堂传统课、唱一首红军歌,让官兵在寻根溯源中回望烽火岁月,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创新开展“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布红色环境、建红色基地、做红军传人、创红军连队”的“七红”活动,组织官兵排演红色情景剧,使官兵在追溯根脉、体悟初心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战斗精神。



翻开该中队练兵备战的“清单”,从贯彻落实“新大纲”到掀起群众性岗位练兵热潮,他们树立起精武强能、练兵备战的鲜明导向,全部心思精力向能打胜仗聚焦,按下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加速键”。
在这片浸染革命先辈鲜血的红土地上,红色传人们永葆本色、阔步前行。该中队曾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20年被武警江西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8次。


红色山河映初心
——火箭军某旅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纪实
撰文/周廷扬 桑 朋 摄影/陈奎宇 程少彬 王小生 朱迪文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火箭军某旅一代代官兵钻山沟、上阵地、赴戈壁,喊响“做红军传人、当打赢先锋”的嘹亮口号,弘扬优良传统、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谱写崭新的光荣篇章。
“红”是这支劲旅的底色。该旅精心打造“红色励志园”,一道道红色景观内涵丰富、振奋人心。一步一景、一景一史,官兵在凝固的革命历史中时时受熏陶、处处受感染,将红色基因深植血脉灵魂之中。




每逢新兵入营、新学员报到,该旅安排的第一堂课便是“重走长征路、磨砺驭剑人”野营徒步拉练,利用沿途红色资源开展现地教学,激励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接受风雨磨砺,坚定理想信念;执行跨区演练、导弹发射、实兵对抗等大项任务前,该旅都在革命旧址前举行誓师动员仪式,激发官兵战斗精神,强化军人血性;他们还利用训练间隙适时开展“忆红色传统、做导弹精兵”活动,为提升部队战斗力赋能加力。近年来,官兵练兵备战热情空前高涨,打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永葆政治本色,当好红色传人。80多年前的于都河畔,老百姓拆门板做渡船,送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80多年后,该旅官兵反哺革命老区,定点帮扶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军地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澄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发自肺腑地说:“共产党真好,解放军真亲!”




编辑/宋 雯 马丽娜 肖 晔 学员 杨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