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沈 玲 李旭洋 邓晓宁 吴永飞
春末夏初的一天清晨,华中腹地某军用机场,空降兵某空中突击旅千余名官兵快速整理检查伞具、披挂武器装备,紧张有序做着登机前的准备。
8时许,伴随着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数架满载伞兵的大型运输机滑出跑道,呼啸升空。当战机飞抵空投空域,舱门打开,跳伞信号灯亮起,跳伞员依次跃出机舱,冲向云海。





此时,地面对空指挥员手持电台望向天空,“高空的跳伞员,你们的伞开得好,注意观察友邻,拉开间隔……”跳伞员沉着操纵装备,飘向预定着陆区域。
傍晚,转入夜间伞降训练。在浓重的夜色中,战机的身影显得愈发冷峻。
夜间伞降难度更大。由于夜空中视度不良,跳伞员很难准确判断离地高度和着陆位置,地面对空观察指挥难度也相应增大,这对跳伞员的伞降技术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好!”“好!”空投骨干对跳伞员的降落伞状态和武器披挂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后,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对答回荡夜空。
战机再次起飞升空。过了一会儿,朵朵伞花点缀苍穹,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
此次伞降训练紧贴实战需求,采用三门四路离机方式,严格控制离机间隔,有效缩短了空降时间和散布面积,检验并提升了部队昼夜间全时域作战能力。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探索伞机降融合投送方式,为遂行多样化战斗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肖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