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军民共画“同心圆”

——驻藏空军部队扎根雪域高原支援西藏发展建设纪实

摄影并撰文/ 曾 胜 龚逸帅 温志军 袁 俊 刘 波 何仕鹏 安小慧 特约记者 刘 畅

 

空军战机从雪域高原机场起飞,执行边境空域警戒巡逻任务。
 

“开辟进藏航线”“甘巴拉英雄雷达站”“雪域桥头堡”“蓝天春蕾计划”……走进驻藏空军某基地军史馆,一个个熠熠闪光的词语动人心魄。一张张泛黄照片、一件件沧桑文物,无声地述说着驻藏空军部队艰苦创业、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折射着官兵数十年如一日支援西藏建设发展、与藏族群众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共建“雪山堡垒”

 

上世纪60年代,空军雷达兵某部奉命从东南沿海紧急奔赴西藏执行任务,成为雪域高原第一支空军雷达兵部队。

部队进驻初期,面临重重现实困难:保障条件欠缺、装备性能不稳、人员高原反应严重……知悉情况后,当地藏族群众积极开展拥军支前活动:没有路,官兵和乡亲们用铁锹镐头修建便道;没有车,大家把雷达装备拆分后用肩膀扛上山顶;没有房,藏族群众教官兵拣石块垒砌房屋、安营扎寨;没有水,大家齐心协力修建蓄水池,融冰化雪;没有柴,藏族群众教官兵捡拾牛粪,晒干烧火取暖……

 

上世纪60年代,驻藏空军部队官兵在藏族群众的帮助下,捡拾石块修筑雷达阵地,修建“干打垒”营房。
1962年,第一代高原雷达兵从东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在雪山阵地顶风冒雪架设雷达天线。
上世纪60年代,在驻藏空军部队保障下,第一架民航飞机在西藏当雄机场顺利降落,宣告试飞成功。
近年来,空军运输机频繁起降于西藏高原各机场,为驻藏部队运输各类人员和装备物资。
 

在军民携手拼搏下,第一代空军雷达兵凭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坚定信念,在“生命禁区”顽强地扎下了根、站稳了脚,让雪域高原的天空不再“有空无防”。

如今,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新时代“雪山堡垒”屹立在雪域高原之上,向世人宣告:中国空军具备全疆域全天候作战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共架“空中金桥”

 

1955年,为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拉萨修建机场,以改善西藏地区的交通条件。经过勘察,选址定在拉萨市当雄县境内。由于当时高原地区物资匮乏,无法实施混凝土施工,4500米长的机场跑道只能全部用普通砂石修建。机场建成后,每次刮大风,跑道上满是飞沙走石,飞机降落难度极大。为确保当雄机场顺利通航,上级把首飞任务交给了空军。

 

空军航空兵部队常态化组织高原训练。
 
人民子弟兵为推进西藏繁荣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帮助藏族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驻藏空军部队官兵与藏族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驻藏空军部队官兵帮助下,藏族群众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
 

1956年5月26日,空军某部韩琳机组驾驶伊尔-12型运输机从青海玉树机场起飞。他们克服恶劣天气的影响,穿越藏北无人区,圆满完成首飞任务,成功开辟了进藏航线,西藏地区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60多年来,在驻藏空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民航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阿里等机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拉萨贡嘎机场开通了国际航班,极大改善了西藏地区的交通条件,架起了藏族群众对外交流的“空中金桥”。

 

 

共谱“双拥赞歌”

军史馆内,“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双拥先进单位”“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春蕾计划春蕾芬芳奖”等锦旗赫然醒目。每一面锦旗,都是驻藏空军部队支援西藏地区建设发展、帮扶藏族困难群众、维护藏区和平安宁的历史见证。

迄今为止,西藏地区累计有700多名女童在“蓝天春蕾计划”资助下入学,其中多人已经大学毕业,并返回家乡工作。

 

驻藏空军部队官兵定期为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具和生活必需品。
 
驻藏空军某部医务人员在拉萨街头开展义诊活动。
 
驻藏空军某部官兵来到藏族群众家中,开展义务助民劳动。
 
驻藏空军部队官兵坚守在高海拔阵地上,忠诚履行使命。
 

近年来,驻藏空军部队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改善驻地生态环境,累计在驻地营区周围和雅鲁藏布江沿岸种植各类树木10000余株,绿化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部队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文化补习班,与驻地建立扶贫挂钩点50余个,帮助藏族群众摆脱贫困。他们还定期组织官兵走进敬老院、“蓝天春蕾小学”、儿童福利院等单位看望慰问老人儿童,深入藏族村寨送医送药、维修电器,为藏族群众讲授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努力把党的声音传递到藏族群众心里……

雪域空天,雄鹰翱翔。60多年来,驻藏空军部队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在这片高天厚土唱响一曲曲民族团结、鱼水情深的时代壮歌。

(资料照片由西部战区空军提供)

 

 

编辑/高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