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拉哨点的“风花雪月”

摄影并撰文/程 祺 张照杰 特约记者 李国涛

西藏山南军分区岗拉哨点,深藏在喜马拉雅山脉褶皱中。这里海拔4800余米,常年风雪肆虐、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被称作“雪海孤哨”。年轻的哨点官兵戍守在此,体验着风雪高原上别样的“风花雪月”,用青春热血书写着新时代的英雄传奇。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岗拉哨点。




风再烈也吹不垮高原官兵的意志


老兵们都说,岗拉的风狂、狠,就像锋利的刀。新兵何益胜即将第一次上哨,心中难免兴奋,不禁哼唱起“网红”歌曲,“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等到上了哨点,他笑不出来了。下午,天色越来越暗,狂风卷着碎石呼啸而至,拍打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风头如刀面如割”这句诗的含义。

岗拉的风沙给官兵带来很多麻烦,令大家苦不堪言。大风狂暴,紫外线辐射,每名官兵脸上都有“标配”的“高原红”——那是风沙“吻”的痕,那是冰雪“盖”的印,那是高原的“流行色”,也是高原官兵奉献与荣誉的特殊标记。近年,新式保温房进驻岗拉,官兵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有的官兵打趣说,居住条件好了,可也少了一些与狂风“交手”的体验,似乎也是一种缺憾。

岗拉的风猛,但锻造出官兵钢铁般的身躯,岗拉的风烈,但吹不垮高原官兵的意志。连长彭界对此深有体会,每次巡逻,大家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没有一人退缩。正是这群意志如铁的高原官兵,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千里边防线上猎猎飘扬。


 官兵进行观察警戒。

 高原大风和强烈的紫外线,使“高原红”成为岗拉哨兵的“标配”。




在边关哨所绽放青春之花


鲜花,在雪域高原称得上是奢侈品。

在一次巡逻路上,上等兵汪泽昆在崖壁间的石缝中发现一丛黄色小花。看着小花在寒风中摇曳,汪泽昆油然而生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在他的建议下,连队为哨点送来一批绿植花卉。建阳光棚、搭花架子、控制温度湿度……每天巡逻执勤归来,战士们都会为花草浇水、施肥。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一盆盆植物奇迹般地活下来,阳光棚里生机盎然。

守哨官兵之中,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刚满19岁。他们将最绚烂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戍边16载的一级上士万鹏,每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他总会这样回答:“站在祖国的最前线,是我最光荣的使命。我爱岗拉,爱岗拉的风、岗拉的雪、岗拉的每一寸土地……”

临近服役期满,6名战士递交了留队和延期服役申请,选择继续坚守哨点。在岗拉,有日夜相伴、生死与共的战友,有他们亲手搭建的板房、铺筑的水泥地、堆砌的国旗台,这里是雪山、是驻地,也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家。


 官兵利用业余时间为阳光棚里的绿植浇水施肥。

 官兵引导装载机推雪。




在冰天雪地间锻造钢筋铁骨


七月飞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上等兵虾多交是万万不敢相信的。去年7月4日凌晨1点,正在哨位执勤的虾多交看着漫天飞扬的雪花,直呼“长见识”。此时,岗亭里温度计显示气温为-5℃。

然而,七月雪相比寒冬的雪,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在岗拉,大雪封山是常事。从山脚蜿蜒而上的简易公路旁,每隔10米就有一根高为2.5米的标志杆。冬季来临,标志杆常被大雪没顶。

雪虽大,但巡逻执勤不会停止。排长洛格说,雪后的巡逻路上有“两险”:第一险是发生雪盲,没有经验的官兵很容易迷失在这“白色世界”;第二险是踩到积雪下的暗冰,轻则滑倒伤筋动骨,重则跌落山崖危及生命。

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哨点官兵领略过岗拉极致的美丽,也领教过它极端的残酷。长年与冰天雪地为伴而热血奔涌,青春与飞雪共舞而无怨无悔,官兵在雪域高原接力书写着新时代边防军人的绚烂军旅篇章。


 巡逻途中,官兵翻越险峰。

 不辱使命,坚守战位。




边关冷月映照耿耿丹心


在高原上仰望夜空,月亮显得更加清冷,仿佛触手可及。月亮就像家人,知晓高原官兵深埋在心的思念;月亮就像战友,懂得高原官兵的牺牲与奉献。

远离是为了爱,坚守也是为了爱。月光下,中士谢怀杨循环播放着歌曲《你的千山万水》,思念着远方的爱人。谢怀杨与妻子是大学同学,相恋多年,却没能在毕业后长相厮守。当谢怀杨披红戴花踏上雪域边关时,她只能泪眼相送。思念是如此煎熬,但每当想到他肩负的责任,她的心里渐渐多了几分自豪和甜蜜。去年年初,二人终于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新娘的婚礼誓词是一句“你守边关,我守家”,这份温暖而坚定的爱的宣言,高原官兵和他们的亲人都再熟悉不过。

头顶边关冷月,守护岁月静好。一茬茬官兵来到岗拉,为祖国和人民戍守边关,在风雪高原上镌刻中国军人的忠诚与梦想。巍巍高原,响彻官兵的铮铮誓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官兵忠诚守卫祖国边防。

 官兵为戍边石描红。

 官兵巡逻到点位,展开国旗宣示主权。



编辑/肖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