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永恒瞬间

撰文/陈昊苏


邹健东同志是我军的资深摄影记者,也是一位摄影艺术家。他一生追求光明与进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5 岁时,他在家乡广东梅县松口镇的一家照相馆当学徒,开始接触照相行业。1938 年,邹健东加入新四军,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参加军部摄影室活动。但那时新四军军部摄影器材匮乏,他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相机。1941 年,“皖南事变”爆发,军部摄影室辛苦拍摄的所有照片资料都毁于战火。他在事变爆发前撤退到苏北盐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新四军新军部曾经计划恢复摄影室,但因经费紧缺,未能实行。

1946 年 1 月,新四军军部北进至山东临沂,邹健东被调到军部所属的山东画报社担任摄影记者,实现了他多年的向往——拿着手中的相机,全身心地投入对军队和老百姓的摄影报道工作。那时候,解放战争的大幕刚刚拉开,山东成为全国瞩目的战场之一。邹健东用镜头聚焦人民军队的浴血征程,随着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巨轮滚滚前进,从山东驰骋到华东与中原战场的各个角落,以英雄部队勇敢无畏的指战员和热情支援子弟兵的解放区父老乡亲为表现对象,拍摄出一系列反映战争生活的精彩画面。

《为新中国而战——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就是他这一时期摄影作品的汇集,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东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为这场战争留下永恒的纪念,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邹健东同志漫长的摄影生涯中,这部拍摄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集只是他摄影艺术长卷的精彩开篇。战争年代,我军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能够提供给摄影记者的胶卷极少。邹健东回忆说,当时他们不能放手拍摄,是因为还有很多后续的场面等着他们拍。在这样的条件下,摄影记者敏锐的眼光和抓拍的本领显得格外重要。他靠着对摄影事业的执着追求,将生活与摄影创作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经常在大脑中按动快门”,从而练就了过硬的摄影本领。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南京、北京、广州等地从事摄影工作,又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邹健东同志及老一辈摄影工作者的历史性贡献将永远被党和人民铭记。

(本文系《为新中国而战——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一书序言,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1930年,15岁的邹健东到梅县松口镇一家照相馆当学徒工。

1947年2月23日,莱芜大捷后,邹健东(左三)与战友王甸(左一)、郝世保(左二)、季音(左五)在周村宅院内留影。

邹健东当年佩戴的标志章“军区政治部山东画报社”。

邹健东当年佩戴的“南京市警备”标志章。

邹健东当年佩戴的“山东解放军”标志章。

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为邹健东下部队采访开具的介绍信。

华野八纵政治部写给山东画报社的回复信函。

1981年9月14日,邹健东采访华北军事演习留影。

1948年,邹健东于中原战场(前排左二头戴风镜者)与战友合影。

邹健东下部队采访时使用的临时党员证。

邹健东在战争年代使用的公文包。

邹健东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使用的徕卡相机。




编辑/马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