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雷铁飞 王 卓 记者 金雅兰 特约记者 罗 鑫 摄影/吴 楚 记者 王 俊
苗鉴生前留下的证件照。
巍巍贺兰,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减弱了西北寒流的袭扰,是宁夏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驻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民子弟兵,练兵备战只争朝夕、抢险救援勇挑重担,筑起保卫驻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武警宁夏总队某支队战士苗鉴,今年8月2日舍身救人、英勇牺牲,被批准为烈士、追记服务保障一等功、授予献身国防一级纪念章,并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离家是少年,归来是英雄。牺牲在建军节后一天的苗鉴,用年仅24岁的生命,忠诚诠释了自己的入伍誓言。
“这一刻,你践行了军人的承诺”
8月2日17时40分许,苗鉴和战友周焰、刘帅、刘华龙、王祎斐一起跑步。经过银川市金凤区魏家桥村一处污水提升井时,他们听到有人呼救——一名工人下井作业时吸入有害气体昏迷,掉入污水中。这种井一般深达八九米,含大量有害气体,氧气浓度很低,贸然进入非常危险。情况紧急,大家迅速分工:苗鉴、周焰、刘帅现场展开营救,王祎斐就近寻找施救器材,刘华龙立即返回部队汇报情况、请求支援。
苗鉴、周焰接连下井。井口下约5米处有个很窄的作业平台,与水面有近半米落差。周焰一手抓着铁梯、一手抓紧苗鉴,而苗鉴将半个身子探出平台,另一只手抓住落水工人的衣领奋力一提,使其口鼻脱离了水面。可落水工人的身体上下浮动,致使苗鉴失去平衡,一头栽进污水中。
落水后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东西自救,是人的本能。但跌入污水的苗鉴,不顾自身安危,拼尽全力向上托举落水工人,自己却离平台越来越远。由于缺氧、力竭,苗鉴很快沉入污水中。
苗鉴(中)生前参加训练。
苗鉴生前在训练间隙留影。
周焰在平台上奋力拉拽,终于将落水工人拉了上来。因吸入过量有害气体,周焰也瘫倒在平台上,失去了意识。
“身为一名军人,我有着保家卫国的远大理想,一心想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贡献自己的一生”“在牺牲奉献中写忠诚”……整理苗鉴的档案和遗物时,中队指导员靖志阳在他的入党申请书和政治教育笔记中看到这样的文字,不禁潸然泪下。“这一刻,你践行了军人的承诺……”苗鉴的弟弟苗麒的话,也是战友们的心声。
苗鉴用心系人民、舍生忘死的使命担当,彰显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
“在人民群众危难时刻,军人就该挺身而出”
虽然失去战友、悲痛万分,但该支队官兵擦干眼泪,心中的信念无比坚定——“在人民群众危难时刻,军人就该挺身而出”。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永远都是我们这支军队最鲜亮的政治底色。”这是苗鉴政治教育笔记中的一段话,也是该支队官兵牢记宗旨、服务人民的铿锵誓言。在这里,像苗鉴一样关键时刻奋不顾身的官兵并非个例:2022年除夕,下士李金鹏在一辆坠下山崖的汽车里救出两名群众;2022年6月22日,下士吴凯在侧翻的三轮车下救出一名老人;今年5月,卫生员高建侥在大桥上救下一名企图轻生的青年……
如今看来,苗鉴,就是他们;他们,就是一个个“苗鉴”。
英雄的种子,在红色的土壤中,更能汲取营养、拔节生长。时光回到2020年12月,中队时任指导员李东辉站在荣誉墙前,为新兵讲述支队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事迹。那时,苗鉴就站在队伍里。
苗鉴(左三)生前与战友们合影。
苗鉴烈士遗物。
2024年10月,苗鉴烈士事迹报告会上,靖志阳同战友分享了苗鉴的成长经历——
由于年龄小、体重轻等,苗鉴曾两次未能如愿参军,第3次报名才终于穿上警服。入伍后,他训练积极刻苦。练攀登,腿上新疤叠着旧疤;练格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练战术,山林地钻了一趟又一趟。新训结束,苗鉴成绩优异,被评为“爱军习武好战士”。
可不久,苗鉴的身体拉响了警报。原来,他本就有腰伤,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导致坐骨神经受到压迫。
调整岗位后,苗鉴边疗伤、边训练、边汇报,多次申请重回战位,最终调整到该中队。一次教育课后,大家围绕“为什么要吃苦、为什么要流汗、为什么要努力”的话题展开讨论。当时苗鉴说,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了练强战斗本领!
“关键时刻,我将毫不犹豫献出生命……”心中默念着刻在荣誉墙上的誓词,中士王宁神情肃穆。今年中秋节他没吃月饼,因为一看到月饼他便不由想起,苗鉴有一次把家人寄来的月饼分享给自己。本该团圆的日子,战友的床铺却空了。
有时,王宁会想,如果再来一次,苗鉴还会不会作出同样的选择?但他怎会不知,没有“如果”,就像“子弟兵”前面必然有“人民”这个永远不变的定语,危难关头为人民托举生的希望,永远是军人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光的辐射是有范围的,而精神的辐射能连绵不绝”
“光的辐射是有范围的,而精神的辐射能连绵不绝”——每晚点名,听到“苗鉴”的名字,所在中队官兵会齐声答“到”;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为苗鉴整理床铺;在中队组织的“苗鉴带给我的启示和感动”讨论交流中,许多战友写下深切感受;大队正在修建的“苗鉴烈士纪念园”内,苗鉴2022年亲手种下的榆树在战友呵护下茁壮成长;武警银川支队、石嘴山支队等围绕“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等话题,展开讨论交流;总队各级开展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中,苗鉴的事迹被多次引用。
社会各界群众送别苗鉴烈士。
苗鉴的战友们在强军路上砥砺前行。
苗鉴生前所在部队官兵苦练作战本领。
“我的儿子,做了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苗鉴的父亲强忍着悲痛说。
什么是该做的事?是那些没有人逼、没有人劝,像本能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是那些要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更应放在心上的事。
体现在军人身上,我们或可称之为——“使命”。它并不抽象,很多战友对它有着切身感受。战友安政华忘不了,苗鉴鼓励自己提升射击成绩,约定在比武场上一较高下;战友杨宏博忘不了,苗鉴为自己量身定制腿部力量进阶计划,还牺牲休息时间当“陪练”;战友韩冰忘不了,备战支队“创纪录、当尖兵”比武时,作为“对手”的苗鉴为自己提供科学训练方法……
苗鉴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
苗鉴并未远去,他的精神光芒永远闪耀。
编辑/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