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撰文/张文龙 李希鑫 谭巳成 记者 张科进 付 语 宋子洵
滑行、加速……夜色中,伴随着声声“咆哮”,运-20腾空而起。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机场塔台,目击一场“鲲鹏”夜间飞行训练。
低空高速离场、战斗爬升……剧烈轰鸣声中,一个个训练课目悄然展开。记者了解到,仅仅是当天的夜间训练,该团就安排了9个重难点课目,而这只是机组训练的“家常便饭”。
战机依次升空。
夕阳下,战机滑出跑道,准备起飞训练。
训练前,飞行员讨论训练方案。
机务人员维护战机。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飞行训练都是一次战斗出击,大家必须全力以赴。”目送“鲲鹏”飞入夜空,该团领导告诉记者,团党委持续强化“练即战”思想,狠抓飞行训练实战化、科学化、精细化,不断提升场次架次内训练效益。
“‘鲲鹏’列装是改革强军的丰硕成果之一。边改革、边验证、边改进、边形成战斗力,是在改革转型新征程上飞出新航迹的使命责任和要求。”谈及这几年的奋斗历程,塔台上一名干部话语间满满都是自信。
随着运-20硬件构造、软件设施快速迭代升级,该团及时建立完善跟研、跟试、跟训等一系列制度,帮助飞行员快速掌握变化、适应变化。这名干部告诉记者,团里专门成立“鲲鹏之翼”软件开发小组、3D打印兴趣小组等革新小组,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不仅降低了实装操作成本,也助力“鲲鹏”走稳踩实了从“适航”到“适战”的每一步。
近年来,该团瞄准未来战争需要,不断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逐步完成从保障飞行到保障作战的角色转变,多次执行空投空降、跨国救援、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等任务。
夜空星光闪烁。走出塔台,眺望渐次升空的运-20,即将出发的机长金健思绪万千。这位一级机长,是该团首批改装“鲲鹏”的资深飞行员,在许多重大任务中当尖兵、打头阵,见证了中国空军运输机发展的一个个重要时刻。
多年前,金健毕业来到这支部队时,飞的是某中型运输机。由于操纵装置需要消耗较大体力,他驾驶战机常常累得满头是汗。
“‘鲲鹏’入列,为部队战斗力提升提供了新的平台舞台,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金健和他的战友明白,随着任务数量和难度大幅增长,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激增,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
列装1个多月组织首次夜航、5个月执行任务、7个月飞出国门……面对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该团官兵用一串令人叹服的数字,飞出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加速度,书写了一张合格的强军答卷。
战机准备滑出。
2024年11月28日,该团运-20飞机执行接运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任务。图为运-20专机在两架歼-20伴飞护航下,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上空。(摄影/余红春)
2022年1月,该团运-20飞机赴汤加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摄影/李名炎)
夜越来越深,“鲲鹏”结束训练归航。此刻,华灯闪烁,格外安静祥和。塔台指挥员指着远方对记者说:“我的家乡就在那个方向,训练时我们经常会从上空经过。”这位航迹遍布几个大洲多个地区,多次在重大任务中经受考验的钢铁汉子,话语中满是深情。
“国泰民安,就是军人最大的愿望!”望着这名指挥员,记者深受触动地接过话茬。此时,几簇烟花在远处绽放,一刹那便照亮夜空。“一晃又要过年了!”现场的指挥员和飞行员们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始终有一种紧迫感萦绕心头。
一次训练的结束,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塔台讲评室内,参训飞行员在复盘中掀起“头脑风暴”,一个个问题被解答,一批新的想法和思路随之涌现。
次夜,一个个飞行机组再次登机,一架架“鲲鹏”再次振翅。带着上一次的经验和思考飞行,飞行员们进一步精进技战术动作,精练新的飞行方案。
星空之下,目击“鲲鹏”奋飞炼铁翼,记者感慨不已。蓦然回首,中国军人奋斗与守护的意义,就在那万家灯火处。
编辑/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