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在高原书写最美篇章

——记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

摄影并撰文/记者 肖 晔 特约记者 张彦昕 特约通讯员 孟 钊 

前不久,记者赶赴青海省西宁市,执行采访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的任务。本来我们约好的时间是晚上7点,但时间临近时,一名重症患者突发休克,张瑛立刻赶去抢救。她早已习惯了“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的工作生活节奏,每一天都像在战斗中。

第二天上午,张瑛查房交班后,见到记者第一句话便是对昨晚的爽约表达歉意。看着眼前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兵,记者内心充满敬佩。

张瑛身材精干挺拔,目光坚毅而清澈。从医30年,她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静与细致,这使她在面对紧急复杂的病情时既能保持理性思考,又能快速捕捉到患者症状的细微变化,从而做出准确判断,实施精准治疗。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首诗道出了张瑛的心声。

生在青海,长在青海,张瑛的性格里有着西北人的坚韧顽强与乐观豁达。白衣执甲30年,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张瑛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

结束了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张瑛向休息室走去。

张瑛(左)和同事一起分析患者病情。

2020年,张瑛带队徒步到高海拔点位巡诊。


1995年,大学毕业后,张瑛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被特招入伍到原解放军第四医院(第九四一医院前身),成为一名军医。翌年,她申请加入医院“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跟随老队员们蹚冰河、翻达坂、走戈壁,为高原官兵和各族群众送医送药。

“看看张瑛的背影,就知道好军医应该是什么样子。”曾与张瑛同赴高原执行任务的神经内科医生薛盛文说。在战友们眼里,张瑛对工作始终保持干劲和热情,总是步履匆匆,冲在队伍最前面。

贫瘠的土地、稀薄的氧气、终年不化的积雪,每次登上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一向情绪稳定的张瑛总是无法抑制热泪。高原边防官兵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促使她不断叩问初心,加深对爱与奉献的理解,刷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尽管每次巡诊都要备受高原反应的折磨,但张瑛前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最长的一次任务,张瑛在雪域高原连续坚守360多个日夜。她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医疗队成功救治多名高原病重症官兵。

这些年,张瑛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官兵,守护他们的健康。她多次报名参加高原卫勤保障任务,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高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她和同事将复杂的医学知识编印成浅显易懂的手册,帮助官兵提升日常防护高原疾病能力;她先后赴多个驻训点位进行高原病防治知识授课,开展健康宣讲,培训医疗骨干,为部队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张瑛(右一)为驻地群众送医送药。

2023年,张瑛(左)在某高原驻训地为战士检查身体。

2020年,张瑛在高原执行任务,认真整理资料。

张瑛(左一)与高原边防官兵结下深厚情谊。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张瑛奉命参加救援工作。在接运伤员时,她不慎摔伤致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只用简单的支具固定后,她就继续投入救治工作,收治的46例急性高原病患者全部治愈出院。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发生地震,她接到参加救援命令后毫不迟疑,迅速随队前出灾区,救治受伤群众……

军旅生涯30年,张瑛取得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军备战标兵个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她光荣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瑛认为,来自高原战友们的认可,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张瑛将医疗服务送到高原官兵身边,也将温暖与关怀送到他们心间。多年来,她与官兵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张瑛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整齐地放着一沓书信,都是她巡诊救护过的高原官兵寄来的。有的在信中说“小毛病”再没犯过,让张瑛放心;有的像与家人聊家常一样向她诉说自己的“小心事”;有的表达真挚的感谢,讲述身体恢复后取得的成绩……

30年时光荏苒,张瑛的容颜虽已不再年轻,但她的眼神依然坚定,她的心中依然充满热爱。“头顶同一片星空,共守祖国山河”,白衣战士张瑛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 




编辑/肖 晔